2022/01/26

退休老師情有獨鍾 半世紀收藏逾2萬個紅包封

 

 紅包封,太迷人!

退休中學美術老師李雪瑩(68歲)幼時對圖案產生興趣,從收集「糖衣」、郵票到紅彤彤的紅包封,尤其對紅包封,也開展了漫漫珍藏路,收藏至今多達2萬1338個,看盡其尺寸、形狀、圖案、文字上的演變。

李雪瑩受訪時,取出分門別類收集紅包封的45本相簿,如數家珍般與本報讀者分享部分收藏,翻看著一個個紅包封美不勝收,猶如走入“紅包藏館”或時光隧道,看其從古至今的千變萬化。


紅包封分門別類後收藏在相簿,當年李雪瑩在百盛促銷時購買15本每本1令吉、頗具大馬特色的相簿,如今也成為絕版相簿。

“早在40及50年代,紅包特徵是尺碼小,主要是用來裝硬幣,當年的設計較土氣,紙張薄,所采用的吉祥物是圖案,當時印刷技術不發達,使用黯淡的紅紙,更早期一些則只是紅紙包,沒有任何設計。”

“到了60年代,紅包封尺碼增至9公分半乘6公分半,紙質料較厚了,色彩趨黯淡,采用銀行或公司標誌圖案。”

她說,進入70年代,則出現了新穎的塑膠封;不過,這類紅包封設計卻很快就被淘汰,因色彩黯淡,加上也受到當時印刷技術限製,當代以金色吉祥字圖案、標誌和對聯為主。

“到了80年代,紅包封開始變美了,圖案和款式方面也千變萬化;來到90年代,紅包封尺碼變大了,即16公分乘8公分尺寸及正方形的8公分半乘8公分半。”


她說,這是因為人們不再把紙鈔對折,要大方得體,款式也突破傳統,采用各種色調,如黃色、橙色、棕色、米色和金色等,為迎合小孩子的口味,也就出現了卡通人物、漫畫和古典美女。

她補充,繪畫和設計海報時,就往紅包封相簿裏找靈感。

李雪瑩說,紅包封在千禧年出現了“立體封”的設計,題材多樣化,采用新科技、印刷塑膠封;一些紅包封的表面還有肌理的質感,包括采用絨布、凹凸圖紋,以及采用可拼接圖、剪紙等呈現。

“紅包在唐宋時期開始,為宮廷及官方使用,從手工縫製布袋,後來民間也模仿宮廷使用紅紙製成;清朝光緒末年,印刷書開始普及,因黃色油墨的吉利字句和圖案並綴上金粉。”

李雪瑩的紅包封之中,以吉祥字“福”收藏最多,佔了5000多封;生肖紅包封則以龍居多,其次是馬、雞年生肖。

她坦言,收集紅包封的好處,除了對華族文化色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能增加文學知識,並且追溯銀行、金融公司的歷史和演變,而紅包封設計方面,也有助豐富人們的想像力。

她認為,擁有收集喜好的人較為念舊、珍惜,可成為生活上的調劑,不把紅包封丟掉也是為響應環保,尤其可廢物利用製作成各種新年吊飾。


紅包封遍布24商業領域

李雪瑩收集的紅包封來自24個商業領域,因各種機緣結交五湖四海「發燒友」,紅包封也來自14國,10大種類紅包封包括生肖、卡通、明星歌星和美女、雙佳節、百家姓、花卉、圖案和標誌、吉祥字、吉祥物、舞獅和爆竹等。

李雪瑩退休前,在怡保聖母瑪利亞中學擔任美術主任,執教生涯中走過5州10校,收藏初心始終不變,如影隨形。

即便近2年疫情不能與“發燒友”見面,也都在線上交流達成交換協議,見面時再交換。
 

“想當年,要與遠地的發燒友交換都是用郵寄,寫信給對方附上幾張紅包封;對方回信時,就會把交換的紅包寄回。”

她說,每張紅包封收藏背後的故事和來歷,當中參雜的是絕版到手的喜悅、珍藏上的缺憾,以及對未能到手的滿懷期盼等。


疫情期間收集少

李雪瑩坦言,近2年因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的確所收集的紅包封相對往年少了,畢竟疫情下行情不好,本身所居住的小市鎮上,商家也減少分派紅包封給顧客。

“比如以前可能會給5包,如今則給1至2包,畢竟小地方顧客人數不多,顧客節省,消費少,商家也就派得少。”

據她近2年來收集到的紅包封,較多回歸「福」字或花卉設計,不太敢嘗試新花樣,有的商家減少印製紅包封,市面上紅包封減半;以前送一整套,現在則送一款。

“不過,有能力的大公司,依舊會印製紅包封送顧客。”

適逢虎年,李雪瑩約3周前,就外出物色紅包封,一般到了新年後1、2個月,還是可以找得到貨;當市面上某個特定款式紅包封沒貨了,她也曾嘗試致函該公司,表示願付費徵求紅包封。
父親協助她收集電影《英雄》的紅包封;右側為創意的猴生肖紅包封,正看是猴,倒轉是福。
雙佳節最有收藏價值

李雪瑩說,早在1996年至1998年,農曆新年和開齋節連續3年都在同一周內慶祝,故有「Kongsi Raya」雙佳節之稱,這類紅包封都非常特別,很有收藏價值。

“同慶佳節的紅包封,以各族團結、和睦共融為主題,雙佳節上一輪是60年代的1964年至1966年;據估算,雙佳節要等到2029年至2031年才會有。”

雖然李雪瑩的家人沒收藏紅包封的習慣,但卻會幫忙物色紅包封,最有意義的是當年父親,就曾在新加坡協助收集了《聯合早報》推出,配合中國知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英雄》紅包封。

報導/攝影:羅健傑



一年前的報導:

愛上紅包封超過50年,也盡看它演變過半世紀!


退休美術老師李雪瑩(65歲)自小開始收藏紅包封,至今收藏達到1萬9633張集成46本冊子,各式各樣紅包封開展示人是一片“紅彤彤”。


來自吉打州亞羅士打,現居居林的李雪瑩,退休前在怡保修道院女中任職中學美術主任,年幼時便為眼前所見的圖案所吸引,4歲左右就懂得收起漂亮的糖衣來;9歲那年開始對紅包封產生興趣,自此愛上收藏它。


李雪瑩日前在家接受訪問時,樂與本報讀者分享她的收藏及心得,而在這一片紅彤彤的紅包封裡頭,最珍貴的珍藏,來自早期祖輩留下的古老紅包封,及60年一次雙佳節時出現,帶有文化交融特色的紅包封。


“40、50年代的紅包封尺碼小,僅8公分乘6公分,因為當年的硬幣幣值還很大,紅包封也多是裝硬幣為主,例如放入40仙或1令吉10仙,而該紅包封的材質,是用寫春聯的紅紙製成。”


她說,這類紙質很薄和脆弱,多年來都必須小心保存,當時紅包封也多採用吉祥物為圖案;其次珍貴的,是要等60年才有一次的“雙佳節”。


李雪瑩有幸在1997、98至99年,連續3年同一時期歡慶農曆新年和開齋節,收藏過雙佳節紅包封。


“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特色,只有多元的馬來西亞才會有如此獨特的紅包封,畢竟其他國家只有單一種族,這就顯得大馬雙佳節紅包封獨特。”


她說,那年可見以結合兩族文化的圖案為多,如舞獅配風箏、馬來粽、月亮和柑,也有Gongxi Raya字眼,馬來鼓和華族大鼓、油燈和燈籠等。
 
紅包封60至90年代 逐步演變為多樣化
 
紅包封從早期的設計、圖案、字樣單調、莊重及黯淡,一路演變成多樣化、鮮豔及創意。


逐一翻看李雪瑩的紅包封冊子,有如走進“時光隧道”,她分享道,60年代開始出現黯淡色彩,但紙張較厚的紅包封,多數收集到銀行、公司標誌為圖案的紅包封,尺碼為10公分乘7公分,當年印刷技術還不發達。


“70年代出現塑膠封,尺碼一樣,但採用燙金的設計,圖案以吉祥字為多,由於不討喜,很快被淘汰。”


她說,80年代越趨漂亮,圖案、款式千變萬化,也有可插入硬幣的卡片,尺碼稍大些。


“90年代後紅包封形狀突出傳統,色調改變,加入黃、橙、棕、金和米色,紅包封尺碼變大,而鈔票無需用折疊方式放入,因此達到15公分乘8公分、16公分乘9公分等。”
 
90年代紅包封 古典美女吸睛
 
90年代紅包封,圖案設計上開始出現古典美女(四大美人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及卡通人物、漫畫以迎合兒童口味,另也有剪紙的圖案。


“來到千禧年,市場上的紅包封出現了立體的款式,題材也趨更多樣化,甚至也有系列的連接拼圖。”


李雪瑩分享道,當年這類紅包封的表面出現了肌理的設計,即採用絨布、紙皮、凹凸紋線、加上小鈴子裝飾等,而尺碼也加大至17公分乘9公分,並採用新的印刷技術,塑膠封這時再度出現。


她所收藏過的紅包封,最大封有39公分乘32又1/2公分,最小有7公分乘5公分,其中她也有收獲日本白色的紅包封。


眾多紅包封,少不了報館的類別,《中國報》早期推出的紅包封,也是她的囊中物。
 
 
盼年輕人培養收藏 李雪瑩:多學手藝
 
現代年輕人捉寶可夢,年輕時的李雪瑩,可是“捉”紅包封為樂。


她說,紅包封收藏者多為年長一輩,鮮少見兒童或少年,除非家長有收藏則也會傳承給孩子;除了收集紅包封,她也利用紅包封製作燈籠,裝飾住家,退休後她依然積極參與工作坊,傳授下一代,避免手藝失傳。


她呼籲年輕人,少接觸電子玩物,多看身邊有意思的事物,如培養收藏愛好,也能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手藝。


另外,據她了解,紅包封自中國宋朝已盛行,深具中華文化色彩,代表吉利和豐收,更蘊涵華人五千年來的智慧與文化習俗。


“收集紅包的好處是,能認識華族文化如紅包封上的對聯,同時豐富想像力,追溯及了解各行各業的歷史和演變。”
 
紅包封是長輩關心愛護
 
收集紅包是李雪瑩生活上的調劑,用於製作燈籠等飾物,也有助減壓;較為念舊的她,更懂得珍惜,尤其長輩給的紅包,裡頭包含了一份關心和愛護。


李雪瑩收藏紅包封的種類,包括生肖、明星、雙佳節、百家姓、花卉、圖案或標誌、卡通人物、吉祥字、吉祥物,來源包括40餘種各行各業及超過10個國家。


目前,李雪瑩與其他發燒友,都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交流、交換紅包,走進收藏界多年來,李雪瑩自然也碰到過“另類藏家”。


她說,凡冰箱磁鐵、鑰匙圈、杯子、銀行撲滿、餐廳紙巾、紙袋都有人收藏,唯獨連航班嘔吐袋都要收的藏家,倒是很特別。


另外,她認為,紅包封收藏熱潮以中馬或柔佛為盛,跳蚤、古玩市場90年代出現後,帶動了收藏紅包封熱潮。
 
沒瑕疵 值得珍藏 有褶皺 熨了再收
 
紅包封該符合哪些條件,才值得收藏? 李雪瑩認為,沒有瑕疵的紅包封最好,但即使有褶皺,也可用熨斗補救,熨平整再收。


“其實我都是隨緣收集,有些可遇不可求,罕見到來又美中不足,也還是會收。”


李雪瑩出國旅遊,常是“有備而來”攜本地紅包封出國,下榻酒店或餐廳眼尖發現內有裝飾當地特色的紅包封,她便與店家物物交換。


經專科受訓的李雪瑩精通編織、峇迪、彩繪、藤製籃子等,但她始終鍾情於收藏紅包封。


與丈夫育有3名孩子的她認為,收藏紅包封帶給她最大的滿足感,畢竟每個紅包封,都是一段緣分。


“我曾在理髮店理髮時,獲取一張瘦長的紅包封,鈔票必須折疊起來後放入封內,如今這紅包封已無法再找到,因而變得珍貴。”

2022/01/15

早安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 

小學時,老師總是教導我們要如此給一篇作文開頭,只要如此這般讀著讀著,作文讀起來就好像一幅風景。




早上天未亮,到巴剎買了菜回家,洗澡後老婆剛剛醒來;上半年的太陽起得遲,差不多早上7點半了才剛剛起來,和老婆到附近草場走一走,感受陽光和大自然的氣息。








2022/01/06

懷念黃榮文 那年一起特派過

說起來很榮幸一起特派過,羅健傑(左黑衣者)和黃榮文(左藍衣者),與特派同業留影。

我在一個如常的下午時分,開著車,回到家,把相機包、背包放在中房後,把我的手提電腦、手機和一杯早上在家沖泡,帶出去工作至下午還沒喝完的咖啡,放在客廳那張小茶几上。

扭開電視機,一如既往開啟YoutubeAljazeera電視台直播,就任由它在那邊播放,一邊繼續做起手邊的工作來。


疫情改變了工作模式,我們不再是固定需要在辦公室裡工作;事實上,由始至終,我們在工作空間上都擁有相對高的自由度,因此不一定需要在辦公室,不論在哪裡都好,只要能完成手邊事,甚至站著用手機,就可以完成交付的工作,都是我們的工作空間,這就是我的職業。


而這樣的職業行為,我行之有年,但想起前輩們,不論是經驗、經歷或豐富度,自不在話下。


只是,今天再一如既往這麼做時,老婆還在工作未返,腦海這幾天都一直飄散不去一名前輩的影子。


這幾天都在記憶中,不斷在撿拾、翻找,我還清楚記得的一些,與他相處的點滴;這幾天,社交媒體上,也非常廣泛在討論的前輩——黃榮文。


他,是星洲日報亞羅士打辦事處的高級記者,和他有過10幾天的緣,是早在2018年,我們一起和其他同業,共數家中英文媒體共十幾人,一起特派、出差到中國山西、陝西,回來後,一次在與中國駐檳總領事共進晚餐,然後當晚結束後還和他一起到卡巴星道星巴克喝咖啡。




————————————


前幾天,我在FB上看見貼文說,2022年,我來了;如今,有人留言,2022年的確來了,但你又怎麼了?


昨天,202214日凌晨4時左右,他被發現猝死車內。


車子的引擎發動著,很多人包括我的同事,我的同行,社團聞人,都對他的死亡感到錯愕,我也接受不了,還打電話確認,是真的了。


隨之而來是,社交媒體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開始分享自己和榮文相處的點滴,拍過的照片,吃過的食物,旅行的足跡。


從中發現到,原來早在12月多的時候,他都私下發送舊照片給身邊的同事,要他們好好收藏,比如那些年一起幹過的什麼事,他原來是在整理照片,這樣的舉止,讓人絲毫沒有想到,他很快就要離開大家。


整理照片,發送舊照片或值得紀念的照片給身邊同事同業和好友,似乎是我們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會做的事。


除了專職攝影師之外,大概就只有我們從事媒體的這一行,在工作上才會拍攝大量的照片,不管是有關工作的或是無關工作的,我們都會存在電腦裡。


2018年那場特派的照片,我還完好收存在電腦裡,包括工作上拍攝他,以及幫忙他和特派同業一起拍攝的照片。




不過,我的桌面電腦主機的電源插頭損壞,暫時無法開啟電腦取出照片,他日若修理好,一定會找出照片,到時會在這裡更新放照片。


————————————


話說,那趟特派旅程,他也從廣州機場,帶回一個他最愛的星巴克杯;還記得那晚,我們喝完咖啡後,大約晚上11時多,他那時新買不久的Bezza轎車,就側泊在卡巴星道旁,結果被別人的車雙重泊車阻擋,無法駛出。


由於榮文按了喇叭許久都沒人出來移車,我們只好分頭到附近的酒吧詢問,要求車主移車,將近半小時也都沒人出來;後來,那輛雙重泊車的車子的前方,因有一輛轎車離開了,我發現已騰出一個蠻大的空間,心想可以讓榮文把轎車打斜駛出。


那時,我就提議,不如我來幫你看著,然後你慢慢把車打斜駕出,我也有提議不如我來幫你開,然而他因為更加擔心別人的轎車會被刮到,安全起見,還是繼續找車主。


最後,車主發現了,也過來移了車子,說了聲抱歉,我們說沒事沒事。


有機會再見面再聊。


我們道別後,我先看著榮文上車,開出去駛離卡巴星道,我這才到自己的車,開車回家去。


我和榮文的最後一次見面,生命之間的交錯,原來就是在那時,已悄悄被畫上了句號,只是我們渾然不知。誰知道呢?


今早睡醒,刷手機,老婆醒過來,我們聊起這事,這點滴讓我有深一層感觸,內心想了一遍,在那之後,我們都是在FB上更新近況。




————————————


他說得對,新聞,逆流而上。


我們,每一個都是這樣,也堅持一定要這樣。


別人逃離的災場,我們逆流而上,新聞前線就是衝、衝、衝,他有一篇,被同業們普遍認同是他唯一留存在世界上的自傳,字裡行間的精彩點滴,非常引人入勝,我必須在這裡分享。


我深深相信,他之所以如此下筆,是有更深一層的傳承意義,是為這新聞從業員這一行,更深一層紮根在社會每個人的心底處。


20年行走社會,站在新聞前線,被黃榮文採訪過的人無數個;黃榮文還在職的時候卻不幸逝世,引起亞羅士打社區的震撼,無人不曉他,原來他已是為新聞從業員這一身分的尊重,給深深紮根在每個人心裡。


2022年1月7日早上10時,與同業一起出席了出殯:










有很多經驗,榮文已經不會再跟後輩如我分享,唯一能學習的是他做新聞,對這行業的精神,陝西、山西那趟旅程,巴士上,他分享了許多經歷及各種經驗之談,還有見聞,也許某個夜晚時分入睡後,會重回那個時刻夢見他。


Google、部落格,是永遠的。


只要沒有倒閉,一天網絡還在,這篇文章,記載我和榮文點滴的故事,就會流傳下去,直到永遠,也許“永遠”,才是彼此的連結。這樣,世間就不再有天堂和人間之分。


以下這是黃榮文,簡寫自己職業的字跡,非常精彩:


“為新聞逆流而上!”黃榮文走過20年記者奇幻之旅


對了,特派期間,我還跟我家人保持聯繫時說過,黃榮文言行舉止跟我大姐夫郭清和超像!









2022/01/05

陳玉鳳40畫作 結合古代壁畫 繪成《百虎生威敦煌系列》 101虎賀年


報導/攝影:羅健傑
 

百虎迎春!

虎年將至,大山腳日新獨中美術科主任陳玉鳳耗時數月時間創作,把101只虎的互動融入古代壁畫藝術元素,完成40幅2尺乘2尺的“百虎生威敦煌系列”作畫。

“虎”又與“福”諧音,取其福的寓意,賞析畫作時,百只老虎迎面而來,又是一幅迎“福”圖;40幅畫作攤開來,百虎的喜怒哀樂、愛子情懷盡顯畫紙上,生動傳神,敦煌千佛洞壁畫的佛經故事,也藉由一幅幅畫開展。

陳玉鳳采用筆墨勾線、敷粉上色手法,增添畫面的層次和趣味,而在創作每一幅畫時,都像是她一次漫長的藝術探險。

她受訪時說,畫虎並不難,難的是將百虎集一卷,同時為了結合古代壁畫,需研究敦煌故事,取材融入作品。

由於疫情期間需應付教學工作上的網課課程,陳玉鳳去年4月開始著手研究敦煌故事及藝術演化,期間陸續作畫,去年8月完成作品。

“虎題材作品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歷代畫虎名家輩出,有祈福避邪之用,構圖上也形成了群眾所見的上山虎、下山虎等固定模式,我希望能突破前人規矩,描寫猛虎的喜怒哀樂及愛子情懷,畫出自己的感受。”
她說,除了筆下的虎要畫得生動傳神,也對中國古代佛教壁畫等傳統藝術,有著極強的個人敏感與吸納,而本身的目標並不是復古,而是想突破現有人為界定的“虎畫”概念。

“嘗試將具有深厚文化的古代壁畫藝術元素融入創作中,使整個畫面不再局限於對虎表相的描繪,而充滿了象征與隱喻的意味。”


虎為百獸之王

從古至今,虎被譽為百獸之王。

陳玉鳳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有很多老虎的圖騰旗幟紋飾,是威嚴與權勢的象征,秦漢時代古樸的石刻留下了猛虎造型,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兵符。

她說,南北朝的壁畫,更有佛典上舍身飼虎的故事,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邪。

陳氏日前在日新獨中分享作品時,日新獨中董事長拿督楊雲貴亦在場欣賞,他說,該校吸引不少學生因要念美術班而轉校到該校,很多學生也取得了成就,家長不應埋沒孩子的美術天分,要鼓勵孩子發揮所長,朝興趣發展。

該校校長王楨文說,陳玉鳳對美術科的使命感和精神毅力可成為楷模,也是藝術家典範,有助推動校園人文、建設人文教育環境,該校也向來重視校園人文。


大學時動物園畫虎掌握關鍵

說到畫虎,陳玉鳳認為是“畫虎畫皮難畫骨”,尤其要將虎的氣勢畫出,不過,青年時教授曾告誡她:“多畫素描、速寫,注意觀察動物的造型動態,是畫好動物的關鍵。”

她說,當年因課堂需求有機會到動物園寫生,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今運用到作品上。

說起與虎有關的獨特經驗,她說,念小學時曾因腮腺腫大(俗稱“豬頭皮”),父親當時就找了個生肖屬虎的人,用毛筆以硃砂紅在發腫部位寫上“王”字(老虎頭部“王”字條紋)後逐漸消腫。

40幅作品中,她也將一個快要失傳、討喜可愛,具有象徵性的民間傳統玩具——“布老虎”,結合進到第34幅畫中。

為能一覽所有作品,本報記者特將陳氏40幅作品整合起來,排列由上而下、由左至右向讀者呈現。


畫過雞狗豬鼠牛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陳玉鳳,鍾情於水墨畫,從2017年開始每年配合生肖作畫迎春,至今已繪畫過雞年、狗年、豬年、鼠年、牛年和虎年作品。

配合生肖作品包括,28公尺長、70公分寬的“百吉圖”,以百雞齊匯(共118只雞)的景象迎接雞年的到來,42幅共108只狗的“金犬旺財”作品迎接狗年,25幅共108只豬“百福迎祥諸事如意”作品迎接豬年。

2019年,陳氏以廿四節氣及瓜果呈現“百鼠兆豐年”,作品中有105只老鼠賀年;2020年疫情肆虐,陳氏完成38幅共101頭牛的“百牛呈祥,古風新意”作品,寓意百牛納福,盼早日走出疫情陰霾。

其他出席者包括董事楊來衛、副校長王美貞。

2022/01/01

畫壁畫來迎接2022年


如何迎新送舊?

用一幅壁畫來送舊如何?

大舅的idea,我們全部人就付諸行動實現。

這幾天在山上住家小住幾天,畫了幅壁畫,歡送2021年,迎接2022年。


下面分享每一組人和壁畫拍照打卡的照片:

















分享我們繪畫的過程,充滿歡樂和歡笑:





































早餐:蒜香義大利麵

 總是喜歡在我的藍色Ikea沙發上拍食物的美照。 因為這裡的藍色,和這裡的白色窗簾,早上透射進來的陽光,構成漂亮的背景。  下次我應該要換別的地方來拍食物照。 目前儘管工作恢復到疫情前的忙碌,我也還是煮三餐,能在家煮就在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