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31

冰桶挑战

在冰桶挑战中,最看不过眼自命清高,在旁抱肘不屑一顾的人,最后也拿起冰桶来,要求旁人拍下过程。这种人没有原则,一开始大力抨击浪费水浪费冰,人说“清教徒”,为何最后也一同淋浴?无疑为的就是当看见有趣的这种行为,可以引来许多朋友留言甚至按赞吧。我想。

就是这么肤浅的行为。冰桶挑战的原意,其实就是当A(出此idea者)淋浴后开始发出指示,让3个人进行下一轮,3个人各再要求另外3个人进行,如此广发下去。

在马来西亚,跟风的文化很多,并没有直接被点名后举起冰桶的也多,因此为的只是效果和跟风,没有跟着原意来进行。但很多人也不会在意这点,因为反正可以筹到钱,也不会再说它有什么问题了。

冰桶并非让人看见所谓慈善而已,还可以亲睹许多跟风文化,在艺人和政治人物之间流传。

2014/08/30

《拜访春天》

仍记得,某个下午时分,走在高雄某市立国小旁的人行道,过着红绿灯,正往宿舍回去途中,旁边小学矮墙围着的校园里传来我小时候在家里妈妈喂我吃粥边看儿歌电视MV的歌。

小学生在青翠草地上,和一位较年长的人(该是老师)一起在唱,我驻脚在那里看看。我一下就记得了这旋律,但歌词听不清楚,只知道歌一开始是怎么哼着来的,“那年我们来到小小的xx,.....”就这样,一整天下来这是脑海里唯一的回音。

都要拜现代网站搜索引擎的厉害,回来后上网快速找,一下就找到了那首歌叫《拜访春天》,这是一首台湾民歌。换作以前,我总是在一些电台听到好听的歌后,一旦错过名字,就会一整天下来都会守住电台,等它再次出现。

我曾为了等一首歌“轮回”,从中午等到午夜,其中我也许在外出时,可能miss掉了。但还是给我等到了,那首歌的出现,写下名字记录。当然,那时网络还不是那种什么资料都有记载的年代,所以只不过是至少要知道歌词和主唱。我还记得,那首歌就是南拳妈妈的《香草把噗》。因为不会写后面那个字,因此以pu代替。

中学时候我喜欢记录事情,写许多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文章,在某一本剪贴簿上,仍有着记录这首歌时的傻傻字迹。

《拜访春天》

作词:林健助
作曲:陈辉雄

那年我们来到小小的山巅
有雨细细浓浓的山巅
你飞散发成春天
我们就走进意象深深的诗篇
你说我像诗意的雨点
轻轻飘向你的红靥
啊~~我醉了好几遍
我~~~醉了好几遍
(重复以上两段)

今年我又来到你门前
你只是用温柔乌黑的眼
轻轻地说声抱歉
这一个时节没有春天

2014/08/29

奔跑

2009年7月9日,反内安法令联盟在吉隆坡十合广场(Sogo)召集一场示威。

有人说超过2万人出席。
网络媒体称吃水炮的有2万人。
平面媒体斟酌摄记拍来的照片后定在1万人。
政敌说5000人。

无论是多少人,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就是上述数目里的3。那天早上,大家准备好黑衣和红衣,放在背包里,准备了盐,面罩和口罩,毛巾和水,从空无一人并有巡警站岗的轻快铁,坐到靠近广场的车站后,警察一声喝令别人不准下车,我们迅速跳到月台上,一溜烟不见人影来到人群聚集的道路上,安全上垒。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游行活动,周边都是学生领袖、社运人士和政党的志工团,我们几个拿着相机。在当时还没入行的我们来说,对岸拍摄我们的却是领有媒体证的正职摄记。所以他们拍不到我们所拍到的以下这张照片,只有在水枪前面,才会有如此一张,珍贵的照片。游行来临的那天早上,万人空巷,我们在人群中,是很显著的3个华人,周围都是马来印裔同胞,有人领了木箱,站在上面用扩音器,带动大家,reformasi...reformasi...reformasi、bantah bantah、hidup rakyat等等口号。

这时,涌动的人群情绪高涨,渐渐往皇宫方向走去,人潮在这里汇合,与此同时,黑红潮的对面来了也是黑红装的镇暴部队,几辆喷射水柱驱散人群的车辆,正当开始要交锋的时候,人潮的后方,来了一辆消防车,加入反抗阵容,那时,人潮的情绪更加高涨,拍手欢呼声不断,随后水炮没有预警的发射过来,随着而来是数十颗催泪弹从天而降,人潮开始驱散,消防车也乱了阵脚,因为镇暴部队,突然从四面八方围攻人潮,因此那一年的游行中,我和友人分散了,我躲进KFC里,随后转移阵地到一间马来餐厅内,店里有人将塑料椅子往经过的镇暴车抛出去,椅子击中车门,镇暴部队冲了进来,捉了几个马来同胞,混乱中我压低着头找到门口钻出去,来到街上,开始不断奔跑。一路上我奔跑,一直奔跑,到喘,到累,到疲乏无力,最后倒在远离这地区很远很远的富都车站附近,瘫坐在地上,看着远方发出许多叫声,整个城市,彷佛瘟疫传染般,往我的方向蔓延开来,人潮也不再分你我,是否游行者或不是,大家一致往外跑就是了,我站了起来,又再度跑了,最后跑到车站坐上一辆轻快铁,门关上马上离开。火车离开月台的一刹那,我便看到了黑衣警察,已冲上月台,不分你我捉人了。我们三个,都跑向不同方向,最后各自回到宿舍,那一晚,我们几个还没冲凉,粘粘的身体脏脏的衣服,坐在大道旁的斜坡上,无力的看着车来车往,夜越深越无力,高速大道冷清一片,偶尔久久一辆车经过,喝着啤酒、可乐,大家静静的,没有说话,似乎千言万语想说,但因为亲身亲眼看见经历的还来不及消化,这使得大家一时还难以承受踏上改革第一步带来的冲击。


2014/08/28

幸福簡單

回到家後並沒有立刻睡眠,於是看了一集深夜食堂,這回說到了一個20多年沒有和母親相見的人的故事。

那人也因為從事AV男優的關係,而被媽媽罵,說他丟臉,他就那樣遠走高飛,沒再回來。直到事業有成,有了追隨者。

某天追隨者的母親病倒了,他二話不說命令他的這個徒弟去探望。徒弟走了,他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回去看她時母親患了老人癡呆症。

母親已經認不得他。她於是在這個陌生男人(親生兒子)面前不斷說起二十年沒回家的兒子有多好,有多孝順,有多喜歡遲吃她做的土豆沙律。

兒子近在眼前,回來了可是母親已經鎖在回憶裡了,忘記了現在,並且不斷回想過去。她親眼看見了多年未見的兒子,但自己卻再也喚不醒自己。

兒子哭著抱她,母親卻邊說起更多兒子有趣的小事而邊笑。這是心酸的畫面。

確實,這位男子一開始進去深夜食堂點的就是土豆沙律,他說有懷念的味道。

幸福,就是簡單就好。不求太多複雜和高貴。世界已經很複雜了,我們也不應該添加複雜,在自己的幸福之上。

27日星期一那天,同行弟弟出事要手術要血,我想都沒想就立刻有一種恐懼升上心頭,他雖然不是我認識的人,可是我一想到如果我沒有在緊急時刻幫助他而導致他情況惡化甚至身亡,我將會很內疚和後悔。

所以沒有捐血過的我,第一次就這樣沖去檳島捐了。

幸福不單只是簡單,而是一種簡單的意念,當下你覺得對方有需要幫忙,那就毫不猶豫出手吧!

2014/08/27

LUCY

昨天和友人到电影院,看了最新讨论最热辣的一部电影《LUCY》。我从一位撰写影评的朋友口中听说,这部电影恶评如潮,但在进入观看前,我对它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它是一个被批评为『不合格』的科幻电影。

怎样说不合格的科幻电影?

朋友说,逻辑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了,整部电影建立在一个逻辑和一些无相关的画面上,不能对观众有效表达,这部电影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中间这位,认得他吗?他的出现,让我还蛮惊喜的,偷偷一说他根本就是演技派,我一开始从字幕上认不出来他的名字,但凭脸知道他就是韩国电影《遇见恶魔》里的男配角,上网找了才知道他名字是崔岷植,他在遇见恶魔里和李秉宪对戏,较后我才介绍遇见恶魔这部好看的电影。崔岷植也演过太极旗飘扬,印象中忘了,但要找。)

我不认识电影的导演,抱着想看LUCY是何方神圣,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前就我已知道,她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女子。后来我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对白,也可能是最发人深思的一个地方:

「数字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测量单位,但一加一真等于二吗?,一与二之间其实有无限多个存在。」「如果一样物体以超高速移动,它就如同不存在般,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唯一能证明存在的,只有时间;如果没有时间,我们就不存在。」

“Time is the only true unit ofmeasure, it gives proof to the existence of matter, without time, we don'texist.”

这句话,从Morgan Freeman这位德高望重且充满睿智的老演员口中,以一种很学术味道的口吻说出来时,不禁会让人思考起来,很多人也不再单纯认为这是动作科幻片。

电影讨论的其实是一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决定了人类具有或不具有『人类正常行为』以外的不正常能力。电影简单透过毒品,使LUCY变成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假设,但重点不在毒品。

其实我想,每个人在看到了毒品和LUCY的变异能力后,都会去纠缠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那是一个误点。电影真正的重点,就在于提出对于存在和不存在的讨论,我喜欢穿插学者的讲话。


最震撼的还是这一句话,因为时间,我们存在。你可以开始计算,用手指,1、2、3、4、5、6、7、8、9、10,你算到10的时候,从1到10,这是『一段』时间。你跟着顺序下去,于是构成了时间。

电影叫人反向思考,1的下一个,必然就是2吗?1、2?1加以2就是等于3吗?当中的意思是,可能有其他吗?数学只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数学是一个基础,正如人类世界有很多事物,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有了基础才会有后来的发展。

但在这部电影里面,人类的后来发展可以完全不同于现在,只要人类在某个智慧的存在的方面,突破了目前的限制。

电影有提到和一般大家曾经听过的,大脑的能量只有10%被开发出来或被使用,而剩余的还未被开发或启发,电影只是一个假设性,提问如果被刺激的话,人类的能力将会被提高到多少?


故事里,有一个情节让人值得思考,海豚和人类一样拥有高智慧,但它比人类却多用了20%的脑功能,于是海豚就具有了声纳的功能,用来预测回音,探索前方障碍物的功能。人类本来没有这项功能,是否因为人类的脑功能只有10%?而不是20%。

霍金提出宇宙理论,宇宙是一个时间。他撰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被誉为是最伟大的书,那就是时间理论,时间就是一切。

我们无法想象宇宙的时间,因为我们处在地球这个场域上,而这个场域上有它本身的时间,没有了这个时间,地球的一切就不会存在和运转。

在宇宙场域的时间是光年计,是地球上以光速度计算的时间。宇宙真正使用哪个单位,还未能真正确定,至少处在地球时间上的我们是无法计算的。因此一个宇宙的存在,若是一个时间,那么地球上的时间其实很微不足道,那么人的一生其实也非常短。

地球从以前到出现人类,再到爆炸毁灭,是一个时间,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一切,只不过是存活在这段时间里的。这个时间就是世界。

阿牛和阿花

有时,你会想..身边有一个阿花,或者春娇。又或者朱丽叶,祝英台。但我不会想像自己是梁山伯,或是罗密欧。更不会觉得自己是阿牛、志明。因为年代的不同,我们都需要新的身份。

我们任何一个人,或许都是上面其中一个角色,但总有那么一天。曾经是上面角色的人,都会坐下来,一起谈起曾经刻骨铭心的过去。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爱情故事里的身份,他们在任何年代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虽然我也不是生长在这些故事身份诞生的年代(事实上我还找不到属于我这个年代最具代表的故事人物),但这些故事却传唱至今。

爱情里的身份,具有代表的有很多个,以上皆是我们对于一对男女,在爱情故事里的代表。我们小时候阅读这些故事,听过这些歌,或看过经典的戏,这些身影对我们而言都不陌生。

但有很多人只知道台湾、中国等地方的爱情故事,其实在马来西亚也有爱情里男女的经典的代表人物,可是却很多人都不知道。

阿牛(陈庆祥)是个创作才子,我记得小时候听过最有感触的歌,就是《阿牛和阿花》,当然那时年纪还小,不懂歌词意思,只是音乐听了是伤感。稍微长大无意中在卡带里听回,才了解了说的是早期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故事;女生远走高飞,男生留守家乡,最后的结局当然是不能在一起。

以下这首歌收录在阿牛的第一张专辑里,以前我是听卡带的。


《阿牛和阿花》

作词:陈庆祥
作曲:陈庆祥
编曲:陈庆祥/王瑾瑜

路边有一朵花      花边长着一柆瓜
瓜边蹲着阿牛      阿牛等着他的阿花
阿花告诉那阿牛说
她要到那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她的理想
她的梦和不一样的日子她要到远方去生活
阿牛呆呆看着阿花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唯有无奈的摘下身边那朵花送给他的阿花
然后说希望这朵花能够伴你找到你的梦和你的理想
还交代阿花记得写信给他啊.............

阿花的信一次比一次短
阿牛等信的日子却一次比一次长
直到有一天直到有一天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那阿牛说
你的阿花已经嫁给别人当老婆她永远不会回来故乡
你不必再等她她不会回来了啦伊已经找到别个人
嫁给​​有钱人忘记故乡的人你何必再等她她永远不会回来了啦
难道要等伊一世人    等伊一世人?

路边已开满花      花边也长满了瓜
瓜边依然蹲着阿牛阿牛依然等着他的阿花
可是花儿开了又谢    瓜儿长了又采
阿牛的阿花       始终没回来

#

歌词很简单,容易记。

说的是那个早期70、80年代,当时远走他乡,尤其是从北部到南部发展的人很多。早在我出生前的那个年代,据说已有很多年轻人迁移到城市,那时城市的概念就是先进的,大家对吉隆坡就有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当然对新加坡也是如此。

很多人背着背囊,南下,若干年后,有的回来了,有的不再回来。像战死沙场那样,其实是在那里繁华的市井生活习惯了。有很多人不再回来,其中一个去处,就是到国外去了。

早期的发展,都集中在雪兰莪州,吉隆坡是我国的首都,那里就像国家内部的“跳飞机”地点一样,大家以为可以赚很多钱的地方,可以寻找许多机会和打拼的地方,大家以为可以让许多人看见自己,证明自己的地方。

于是,那是一种迁移往城市的集体行为,普遍出现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和年轻社会里。阿牛和阿花,始终没能在一起,因为阿花接受了高度发展社会的生活,而阿牛却还守在家乡,那时的遗憾,写信也无法倾诉,问天无语,完全不知道,茫茫人海中,阿花身在何处。

当然,阿花转过头来看时,阿牛不再是阿牛,再见已是陌生人。阿牛和阿花,是那个年代的人的心情写照。那个年代,梦想是遥远天边的事,除非离开老地方,否则它就像天边的一朵云,看得见,可是摸不着。

阿牛和阿花,是大马版的情侣档代表,志明与春娇是台湾,梁山伯祝英台和罗密欧朱丽叶则是中国和西方的代表。

===============

当我听的懂阿牛和阿花的歌词内容时,已是长大后的事了,小时候听那首歌没有任何感觉,因为自己并没有身在爱情里,感受并不深刻。

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时要属当红乐队就是五月天,虽然他们是台湾团体,可在大马一样拥有许多粉丝,这多要拜电台所赐,以及到处可见的盗版光碟,让我这小小贫穷的学生,有能力听见这么一首歌。

据说,它是台湾传唱爱情这码子事的代表作。我曾经听说过的是,在台湾,早期的年代许多人的名字,男女多数不是志明就是春娇,那是乡下常见的名字,于是这首歌说的就是许多人心中曾有过的爱情。


《志明与春娇》

作词:阿信
作曲:阿信
编曲:五月天
主唱:阿信

志明真正不知要按怎
为什么 爱人不愿阁再相偎
春娇已经早就无在听
讲这多 其实拢总拢无卡抓
走到淡水的海岸两个人的爱情
已经无人看已经无人听啊
我跟你最好就到这
你对我已经没感觉
到这冻止你也免爱我
我跟你最好就到这
你对我已经没感觉麦阁伤心
麦阁我这爱你你不爱我
志明心情真正有影寒
风这大 你也真正拢没心肝
春娇你哪无要和我播
这出电影咱就走到这位准嘟煞

#

这是一首台语歌。

中学的时候,我每天放学回来就在房间里用收音机放光碟听,听着听着,有时就这样忘了关。到了隔天早上闹钟响了起身,清晨时分,这首歌欲断未断,小小声传入耳里,那时听了就特别有感觉,就等它播放完了才起身吧。

于是我就想起了即将到学校上课时,会遇见的那个女生。年少无知,孩子般纯情的恋爱,萌芽了又灭了,自个儿会好像历经风风雨雨后渐渐明白一些事似的,思想慢慢变得不同,五味杂陈的滋味,那又不能只是单纯叫做“看穿了”或“学会了”,只能说是一个必经过程,叫做“成长”。

梁山伯祝英台和朱丽叶罗密欧的就不谈了,那个太久远,久远到那时爱情的沉重及所不可言语的情操,不是现在的凡夫俗子所能承受和真切体会。

2014/08/26

杯面

我的二姐中学参加学校露营的时候,『煮』了热腾腾的杯面在帐篷里吃,在校园里的某个空旷草地上,学校建筑在夜越深,孤独的唯一路灯越趋橘黄,其物影也就有更多无以名状的恐怖,然而风雨正招摇树叶,她却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因为手电筒下有得暖肚。

她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夜里端了一个杯面进来,在我如今仍然用着的书橱木桌上,吃了一半给我,娓娓道来上面一段我似懂非懂的事,也并没有要让我搞明白她所叙述,她纯粹在分享如此一个吃杯面的感觉,这种琐碎细事,长大后问她说忘了。

多年后我仍然记得有二姐的这么一个故事,总在静夜时一点一点搔胃痒,我便也会开始在家中找寻相似面食代替,家没有存放杯面,于是找了快熟面,小心翼翼扭开煤气炉避免吵醒家人,将面投入沸水中,味精魔术把水变汤,犹如耶稣所行的第一个奇迹,把水变酒。

这在两千年以后的今时今日,奇迹居然浓缩成小小一包粉料,装藏着味道提炼与浓缩的技术,融合进滚滚沸水和蒸腾的气味中,却奇迹地刺激了胃。很多时候,我狼吞虎咽几口就完了。如果那是杯面,便可以用喝的一口,把近3令吉的东西喝下肚。

汤水流过经年累月成长的胃,面条由口中老牙嚼碎,入肚消化如无物,不是东西涨价杯面料少了而是小时候吃杯面的感觉不再回来。也不可能回来的:我已长大啦,杯面我小口小口会比较好吃,但这种闲情逸致,不是长大后的工作生活常有。

但每当我走进便利店里,看见它们摆在架子上时,便会再想起和杯面有关的回忆,后者像标签那样,和某件物品标记在一起了。

依稀记得二姐某个半夜端进一个杯面,她用热水『煮』了给我吃,吃完了喝汤,然后感觉好饱,满足了胃,我本来不吃辣,但那标签有“咖哩味”杯面的辣,却在舌藓深刻下脚印,好辣好痛快好味道,从此食物无辣不欢。

每个人都有一段回味无穷的童年回忆,它来自于我们小小的好奇心,成功接近好奇之事后便再也不能戒掉至今。多年后,偶尔还是会吃杯面重温,用折式叉子搅动汤水渐渐形成漩涡,面块软成条状,深吸一口童年味道。

2014/08/25

浮木

写小说,犹如在大海,载浮载沉。捉到一块浮木后,紧紧握住抱住怀住它,任由水流带你往深渊黑暗探去。暗处,迎来明亮。

2014/08/23

午后雨

午后雨

开车走南北大道,前方远远的乌云越来越近,看到以下情景:

前面车速忽然慢下,车子之间紧密靠在一起,仿佛准备取暖,在即将临头一浇的沐浴中。

有骑士穿上雨衣,有人把罗厘车斗盖上塑料布,有人卷起裤脚,有人交换了毛巾。

谁准备好
谁没准备
谁正准备
准备备战
齐入雨中
我们列队前进
林宇中淋雨中

瞬间,雷公备好旗鼓云雾酝酿惑敌天气攻击以尖锐如茅的雨针从五角钱硬币般大的后座力如脱缰野马。

一场午后雨欢迎我从远方回来。

2014/08/19

穿到一样边

有次出来时,在她家附近油站添油。

“等下可以兜我回去吗?”她问。
‘能啊,什么事?’我。
“我穿到一样边的鞋了。”
‘你穿到别的鞋?’
“我两边穿到一样边。”
‘一样边?’
“嗯。”

好吧。一样边的鞋。好传神。我一下子脑筋本来转不过来,但很快就搞懂了。

不一样的鞋子,一般上人已经是很难会穿错边的。
一样边的鞋子,却还可以穿错,这比穿不一样的鞋子更难。
因为不但要穿到不一样的鞋子,还要是选到一样的边来穿。

这种错得糊涂到来夹带紧张些许迷糊,彷佛脚趾细胞无法上达脑部细胞的可爱。
说完后她偶尔静静注视我脸上的变化,然后我开怀笑开。停止笑声,心里却还在笑得震荡。

2014/08/18

書寫輓歌

《書寫輓歌》

你在ole cafe夜晚下
走在一條子夜時分的單向道
經過埋藏一段遠距離的電話亭
想起她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這,不就是傷心的隱喻嗎?
重入那間那晚她留下淺淺紅唇在白餐布上的餐廳
你用點餐鉛筆在布上寫一首輓歌紀念卻來不及
字跡一段時間後淺了模糊了消失了
如逝去的什麼

這是我以方路作家出版的書本書名,寫的一段文字,如你也看過他的書,大概知道我在說什麼。

筆名方路,本名李成友,我叫他成友。我的恩師。在寫作上,他叫我學會如何書寫散文,工作上,他叫我如何察言觀色,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所以我一向沉默如他沉默,不語。說他安靜也非,同行說,他玩世不恭。所以本著一顆真誠的交友心,廣闊交友,和同輩不同的是,他沒有停止接觸和照顧晚輩。業界裡,他有個外號叫大水。如果我沒記錯,大水來自於他的一部短篇小說,叫《大水》,好像也是生平第一個得獎作,大家就這樣叫他大水了。大水大水,明天去哪裡?我總是這麼問他隔天採訪華團的採訪節目,華團是他的強項。我曾經見過他一眼掃過台上站滿十多個“華團領袖”和理事後,不用再看相機就可以一個個寫在紙上。然後遞給晚輩看,我們當然看不懂。因為他用的是草書。我曾問他草書和一般文字的不同。然而草書他教也教不會我,反而我越寫自己越不會看越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大水,或方路或成友,就像自己的草書那樣,永遠叫人不懂,他的思路何以能創造出多麼美妙的詩和詩化結構的散文。他曾說自己總是在自己的小說裡看見自己的限度,或路彷彿就這麼遠。然而不經過像葡萄酒那樣的長時間堅持醞釀,是不會有好味道的。其次他告訴我,味道就是時間醞釀出來的。

以前週休時,我總是喜歡跑書局。無論是leisure mall或茨廠街大眾書局、或那裡的商務書局,我喜歡在一片玻璃的後面與世隔絕地讀上一本書。在書裡閱讀玻璃外更遙遠的世界。玻璃門,偶爾感應客人自動敞開。鬧市塵囂,偶爾因此湧入書局裡飽滿的寧靜。好幾次決定買下他的書,拿到他跟前要簽名時,他說:“你怎麼不來跟我買?可以扣給你。”我說:“不要緊啦,我支持你。”



2014/08/17

再写雨

1.
半夜和雨像是情同手足的两兄弟
似乎有雨就有夜
而夜幕它下垂至海平面时
雨也不远了

睡前,窗外雷声隆隆  夜空中雨欲下未下
一场雨的排场还没有来到最极致的奔放我就已经安稳酣睡
不要紧
隔早绿叶上的露珠总是可告知一切   雨

是如何滂沱猛下
如何对大地咆哮
沙石如何奔走

全倒映在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


2.
露珠,是一颗千年露珠。
千年下来,露珠也还是露珠一颗。

千年前露珠是露珠,千年以后,露珠也还是露珠。
雨,也可以穿透千年,让千年后的人依然目睹千年前依旧景色

如此倾泻自天上,甘露是永垂不朽,动人的大自然旋律。

千年前甚至万年前,亿年


从不停歇对大地的洗礼
对植物的灌溉
对万物生命的滋润

我想描写雨很久了。

奈何我总是在它冷风习习,习习冷风中夹带细细雨丝中,安然睡着,在后房窗前后巷里。在后巷窗前冷气机上。有一棵沾了露珠的植物和一只盘腿而坐的猫。


3.
猫呀猫 懒洋洋的   不是它孤傲狗眼看人低
对了说起它又爱又恨的玩伴——狗   可是喜欢在雨中奔跑呢
但猫却急于把它身上的毛舔干净 猫的懒惰也是因为它的洁癖
于是不想弄脏自己因为懒得再次舔干

选一块高平地,在屋檐下的眯着眼,慢慢卷缩着身子睡着
雨声依旧,当看着猫咪,仿佛能进入它的梦

狗一下就可以把水滴挥洒干净
追赶一朵飘忽而至云底下的阵雨
却也被排山倒海而来的雨追在后尾


4.
说起雨势
我该如何用有限的笔墨精确描写
雨点从云端降下时 本来就有一种冲锋的精神

抛开母云的怀抱后一跃而下,与无数兄弟姐妹先后
结合、分离、结合、分离再结合分离
最后迅速错开,粉碎一地

雨从酝酿到飞速坠下再到撞击地面
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分离结合和分离
大雨降至,细雨纷飞铺排
狂风后来居上

风雨之中再难分风和雨
风夹带雨,雨也混着风
风承载雨
雨同时让风有重量
它本飘渺但经过混合后成了有力量的物质
雨排山倒海而来
远处   沙沙
近处   轰隆
闪电瞬间撕裂人间
雨随后对你轻轻耳语
用雨的旋律 对你唱催眠曲

2014/08/16

大臣

有人說他瘋了,有人說他失去理智
那位曾是人民心中的大臣
他應該是大器晚成吧! 有人這樣說
什麼大臣?他不是我的大臣!
去年505大選 他還是被人們歌功頌德的
轉眼間卻可以如此淪落至如此地步
一個聯盟可能因他而瓦解
欲速則不達
要人民快快承認他的功勞
卻也要人民快快看清他有多賤
人民的胃不好,怎能如此快速消化
還沒有看見他的好,就已聽見他的壞
聯盟的瓦解,誰都有錯
汲取教訓還可以扭轉未來
繼續相互明爭暗鬥只會利了政敵
人民的信心,此時是一個被放大的議題
如果站錯邊,從此墜入無可挽回的局面
他也許真的為人民,不惜代價和政敵為盟
也許他才是最開明的一位
但受千夫指的卻是因為他開啟了
各政黨合作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極端的或許會走向更極端
種族政黨永遠持續封閉
這件事讓馬來西亞政治,又多了不同角度的想像。

2014/08/14

生命三二一

前辈说,人有3样东西缺一不可,福建话说:呷好、悃好、放好。

言下之意就是人要“吃好”,“睡好”和“排泄好”,任何一样少了,人就缺健康。你可以这么说:少了健康还是可以靠医生药物,恢复体魄健康。

人本无零件可代替,但在这医疗科技昌明的年代里,人的寿命因而获得延长,药物减少了病发机率,手术切除疾病源头,仪器可追踪体质变化,器官甚至能符合条件交换。

人类生命得到延长,但“英年早逝、天妒英才”的事仍时有所闻,所以你我他的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听到一种:“相信西药就是理论,排斥西药就是谬论”的说法,所以在某派人士看来,西药最好不要碰。

但无论药物来自何方,最常听闻的说法,依旧是吃太多药所以人早死,这是根据“物极必反”而来。当然,什么东西吃多了对身体都不好,越过量副作用越大,所以药物只能是暂时不让某些疾病症状发作,或抑制病情。

吃好、睡好、放好,这3件事各有一套根据,比如说呷好,要吃什么?煎炸类少吃也尽量避免,睡好,俗话“早睡早起身体好”不是没有道理,促进新陈代谢,排泄好则要摄取较多纤维类的蔬果才会“放好”。

3件事都做到了,还有一事“动好”。每天在冷气房里坐着不动,久坐必病,人还是得抽出时间到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动多汗流也多,当然运动量不可过度,恰到好处即可。

人在世上,简言之只有2件事较值得追求:金钱和健康。每个人,一生下来,不是用健康换金钱,就是用金钱换健康。

当然金钱不宜过度追求,因为即便享有财富,可能也没命花。当然过度追求健康,A、B、C保健品每天几十粒,可能金钱还没赚到,便已因不知名目而暴毙。

欲速则不达,要快速致富也不是拼了老命操劳身体,要快速拥有健康体魄,也非用尽力气折磨自己,切勿担心会两头不到岸;慢慢来,一定比较快,上天不会给你负担不起的重担。

生命三二一:三件事是吃好、睡好和放好,两件事是金钱和健康,一件事是态度之中庸。

2014/08/13

的失遗我

看过《借物少女艾莉缇》吗?

最近觉得艾莉缇来了,有一些东西希望只是被借走,而不是永远遗失。

比如,一只随身携带的随身碟。随身携带,又怎会忘记?我固然就是记得了它如何随身待在身上,因此忘了它失踪的任何蛛丝马迹。


也许它就静静躺在某个角落里不被我发现。

失踪已经快超过一个月,一个月几次几天打扫房间,偏偏就是没有找到,我想它大概是放在了某件衣服的口袋里,所以进入了洗衣机,于是去翻找脏衣桶,洗衣机都没有。

我想是和电子产品的袋子装在一起,那是我每天会拿到公司上班的袋,里面有硬碟和充电器,找来找去依然没有。于是扩大搜索范围,先是抽屉,逐个打开来看,床上,会不会被单夹着或床褥下,我的书柜里也许会有,所以一本本书再拿出来看,连一些私藏私人珍贵记忆价值的物品宝盒也开来看了。会不会就是当珍贵物品来收了,但遍寻不获,我的背包里面凌乱不堪,为了耍帅所以用拳击包装满杂物一袋取走就这样上班去,但里面也都是相机和手电筒那些,也许被借走了,一去不返。

我终于只好到商场买新的随身碟。精美小小片的,自己看了都喜欢,小巧可爱打算赔偿,还的时候还有点心虚,说一样东西久了没有纪念价值是假的,但她会不会怀疑我是一个很喜欢偷取回忆的人,我喜欢偷取回忆变成故事。随身碟的遗失,是一个故事。

延续故事的方式,也许就是再次弄不见她因以为借我不见了不会再买偿还而自己遥远过海跑去买新的,随身碟。所以我在她面前不小心跌了新的随身碟,她会否觉得我怎么这么不珍视呢?不会。倒是希望再次坏掉,连自己买的也被我的代替掉,......总之失踪了的你快出现吧!


又在想

我在想,我的这个年龄,不能够真正了解生离死别,也还不完全明白人存在与消失的意义,虽然去过几场丧礼,见过棺木玻璃底下的遗体,也想像死者何等冰冷需要关心。

只好回去后睡了一觉。明天早上醒来,我一样开车去上班了。每一天都一样的太阳,依旧一样在右手边慢慢升起,这天跟平常一样,但我却就是多么希望,某些人也和我见着一样的。

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每一天,终究有一天会变不一样,我想这是最大的不同了,今天的太阳,昨日的他见不到,眨眨眼我是活的,太阳刺眼造成双重影子,眼珠还有痛感。

还可以吹到风,晒晒太阳,摸青草。我开始又在想。

2013年,台湾高雄市。

2014/08/10

黑色短尾赛佳

星期五夜晚,独自开车到槟城和一位昔日大学室友见面,难得他从吉隆坡上来参与公司活动,趁着空余时间,加上我又是周假,电话一来二话不说就出发。

从大山脚到槟岛路程28公里左右,路程大约半小时就到了会合地点,也就是槟岛市区,比我想象中来得快到。但其实我上一回到槟岛游走,已经是去年11月的事了,那时因有采访要调派人手协助,于是把我调过去。

那一次,还真是天天去天天讨厌,因为道路非常塞车,尤其是星期一到五的时间,早上和傍晚,根本不会想驾车过去,和更多涌入的外州车挤一块有限的小岛,因此如有公假,一般住在大山脚和北海的人,多数不会贸然开车进岛。

所以,因为岛小,人口渐多,实在有必要在这时期,在车还没有达到饱和点时,快速建脚踏车通道,贯穿全岛,成为一个注重健康和培养运动习惯的岛。但即使现在还没有到饱和点,车进岛要找停车位,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这次却有小小惊喜:发现星期五晚上到槟岛,居然不会塞车!或许大家都回家了,或到酒吧的地方TGIF了吧!我也想,但取用不一样的方式,咱们到海边沿岸。

从敦林苍佑路转进槟城中路,街道在晚上9点已没什么车和人,只有酒店人进出,就连感觉此时上街的人身份都是游客,我经过中路,车内安静,路上也安静,安静之中,旧城巷跟着我一起走,亮着白灯的狭小店铺里头,一位老人在车衣服,这是安静的画面,我经过,她专心致志在针与孔与布,车声,那些都遥远了。

回家时,时间已是凌晨2时,从冷清街道,转进无人的高速公路,在我独自驾着小蓝的路上,有时喜欢开开车窗,吹吹海风,远处的灯火,已看不出是轮船还是街道,光点倒映黑海,载浮载沉,然后想起了自己,在这个年龄,和别人的这个年龄。

以前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弟弟,购物时还是有服务员说,弟弟这双运动鞋有折扣...... 后来才比较喜欢人家叫我MR,但什么时候会被叫uncle还说不清,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年龄和体力产生的怠慢效应后,便逐渐开始发现手上坚持在做的事情,或许其实并没有意义。

又或者,有更多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应该用来认真生活,做些以后值得回味的事情。年轻确实好,至少可以走一些,我没有走过的道路。路很多,但选择哪些路来闯就很个人了,各人生命阅历因而不同。

可是当我还在年轻的时候,必然也要开始做一些值得回味的事了。那天,有个朋友,这么说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暗地里为之一惊,因为忽然察觉自己差点丢失的热血。

说起值得回味的事,叫我拥有最多的居然是一位损友带来的,值得回味,是因为有几件事,我不曾见识过,但他却让我开了眼界,可惜这些都不鼓励你们去做!

学院时期,常常和他外出,半夜他和或者我和女朋友吵架,不爽、不开心想喊干的时候,我们都会坐上那辆80年代黑色短尾赛佳国产老车。

车就一路这样出发了,曾经游荡过半夜繁华霓虹灯光熠熠闪烁的吉隆坡市中心,最远毫无目的的去到过吉隆坡机场,进去里面看人家睡觉,玩玩,吃吃,喝喝。

过收费站时,我和他因为都有多顶帽子在车上,他将帽子挂在脸上蒙面戴着,我则做另一怪异的姿态,给钱时,收费站小姐盯住我们看。

毫无目的的,也曾去过红灯区绕绕看看,那些喝醉的,被抱进去的,或完事的边缘人,许多夜里都群聚在了同一个地点,不断藉着吞云吐雾消解莫名的寂寞和空虚。

没有目的的出去看见了另一些人何以能够如此虚度时光,回来后自己也觉悟了,因此并不是每一件疯狂的事,都会叫你没有收获。

我是一个,很想看得更多的人,好奇的人。

所以,最近在看的《深夜食堂》日剧,这间半夜营业的餐馆老板(小林薰)那句自白:

“结束了一天,又匆忙赶回家的人们,也有人似乎觉得还有什么事没做完,而想要绕点远路再回去。”

正是这句话,令我听了五内翻腾,对于夜的将至将离,心里向来总是缱绻无限。


2014/08/09

总指挥

不敢太大声、太大篇幅地放了这张合照。

2009年,经过两年打磨后,我这块部件已近完成,不再五音不全只待成谱,随后成为他指挥笔下的其中一只笔和一张纸。

乐队里,总得有一个总指挥。整个乐队,就是他的乐器。谱写每一天日升的经纬,编写每一天日落的感觉。以黑和白,彩色和图片,文字和句子,呈现一日。

那年我和他握过手,就坐在了自己的桌位上,电脑前,展开一段走路采访的艰辛历程。有一次,女德国游客遗失了钱包,找上报社,找上他,再找上我,於是我们有了对新闻详细的想法上的讨论。

激荡工作坊,是一个我国文学乃至于音乐本地创作的灵魂修炼中心,而他在里面却是人称老大,星期六,终于和这位总指挥张映坤,来张合照。


2014/08/07

瓶罐

2011年7月至10月,是酷热天气的来临,此处仅有一张可推上打开的窗,铁丝网把风锁在外面了,房里丝毫无风。这是夏天。有时,总会怀念那段时光,我们把东西乱丢在窗台,宿舍一再警告已没有用,因为这是我的房间。

4个男人的瓶瓶罐罐,洗脸霜、牙膏、洗衣桶、水桶、肥皂桶、洗碗精、沐浴露、水瓶、饮料罐、饮料塑料罐、发膏,摆满整个窗口。


2014/08/06

码头

好久没有去码头,只好打开这张用底片拍的照片,思念坐船的日子。

2014/08/03

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今天到警局采访报案,由于警局范围不可拍照,媒体只好在局外采访,天空没有雷声,却有五毛钱大的雨点,突然大力大力地落下,匆匆结束采访,护着相机,收起采访簿,大家跑进警局,雨水模糊了笔墨,庆幸还有录音器,大伙上车的上车,骑摩哆,披雨衣的披雨衣。

跳进车里把门收回喧嚣丢在车外,午后炎热余温还留在车内,看着不期而至的大雨,我想起了王力宏的《春雨里洗过的太阳》,他在电台介绍自己这首刚推出的新歌时,曾这样说:

“这首歌,感觉就好像出去淋一场雨,下过雨后,空气永远是清新的。”

雨啊雨,淋过一场大雨后的晴朗,晒太阳,应该是会生病啊。可我中学开始便喜欢淋雨,放学骑脚踏车,最好来一场雨冲锋陷阵。

话说,学院时,这首歌还蛮喜欢,每次想起,或电台听到,都会想到下一场雨,雨后天晴那种冷冷暖暖的感觉。过了好一阵子,这首歌电台没有再播,或者我无缘听到,几乎已经忘记这首歌的今天,淋了雨果然记得了一些事。

歌和年龄是有关系的,如果说是记载彼此的关系,那么歌便是某个年龄阶段会听的歌,而当你来到某个年龄时,总会有那么一首歌,在你脑海中萦绕。

很久以前,中学是《开不了口》,KTV厢房里唱爆的歌,其后到了《志明与春娇》。会不会,记得一首歌,表示是对某些事的一种想望?

2014/08/02

跑能思而写

工作虽说忙,可还是有空余时间看看工作以外的读物。上班前,从书橱里挑了一本书籍,带到公司去,我可是在增加阅读时间。下班以后,我极少会打开电话来看,远离科技,在院子或在房间里,看看一些书。

工作不忙的时候,到楼下办公室串门子,看见角落堆着一堆宝,一拿来看,居然是萧冰短篇,和艾文诗,这些陈年老旧的东西,怎会还有人收着?问问他们,原来是准备送人的,但我觉得好可惜,赶紧借上来,两天内要看完。

这是不可多得的书籍,书本已经发黄,摸摸纸质,可以回到70年代左右,而萧冰是写作时我还没制造出来,借他书是想看看,今天的文学和过去的文学之间的差别,很多人认同的一点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可以接触的资讯可多了,但却不能丰富文学,这是为何?

和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以前文人之所以读万卷书,皆因古时物资匮乏,书是唯一跨越时空和空间的媒介,诚如北海中华三校校长黄明瑶在为学校阅读角落致开幕词时所说,曾经书本是可以饱满心灵的读物,少时看一本书,一天就这么过了。

可现在的人又怎能将一日花在一本书上呢?手边还有未完成的事多得很。然而现在有网络也方便多了,萧冰那个年代并没有被遗忘,反而记载在搜索引擎容易找到的网页上,网载萧冰本名郑式侨,后改郑华侨,曾用笔名李红、子才等。

1971年,他与北马文友:宋子衡、冰谷、艾文、游牧、温祥英、菊凡等7人合创棕榈出版社。1975年出版《萧冰短篇》,这部短篇,就是我手上现在拿到的。而上述7人之中,我所知道的有宋子衡、冰谷和温祥英,其余不知,但也应该要知。

写作方面,马来西亚年轻作家,在马华文学(全名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非马华政党之名)上的写作风格,有很大程度不同,有大马奥斯卡之誉的“花踪”文学比赛之中,年轻一辈,写作风格可以看见大马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即黎紫书风格。

我记得,在不久前她写了一本新书,叫《告别的年代》,那是一本以大马史上一件特殊事件为背景的故事,文中并没有点名是那件事,可是你读着读着,那件事的面貌就不知不觉在这部长河作品勾勒出来了。

除了这本书外,她平时书写的文章,散文、小说都是可以看得出来,是黎氏风格,通常喜欢以第一和第二人称,书写,你起床了,发现床边椅子不在了,你想起昨晚似乎有人开门进来,朦胧之中你并没有多加理会,你继续香甜的睡眠,而你知道那是母亲的手。

类似于上述的文体,是许多年轻作家效仿的写法。於是,没有自己的风格。根据大马诗人方路,曾告诉我有关风格这回事,他说风格每个人琢磨文字久了,你就会明显知道自己是哪一种风格,之后便朝它而去,但在这之前必须有寻求突破的写法。

那么如何寻求突破写法呢?这讲究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但从一位日本作家身上可看得出,其中,一些人或许是你,都厌倦前阵子人人拜读村上春树的书,奉为圣经般拿在手上读,而跑步就是维持了他的写作续航力和思考内容及写作事宜的事。

当然他也写了一本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从梁文道那篇《村上春树的跑步修行》文章里,这么写道:“......就像上班,早上五点前起床,先伏案写作四五个小时,然后再换上鞋子出门练跑。不是一般的晨运,而是真真正正为了赛事累积运动量,是精密的状态调控,耐着性子的计画执行。为了什么?为了专注力.......”

“写文章本身或许属于头脑的劳动,但是要写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说更接近体力劳动……”

此话说得极是,试想想,其实读书和写作,也不是一种静止不动的动作,我看书时,喜欢换许多个姿态,达到最舒服的状态,所以我看漫画时,可以很快吸收其中养分,然而来到读书时期的课本上面时,我却不能吸收半点,为什么?因为我一直都保持同一个坐姿,应老师的要求:端正坐着背记!对啊!还要背记呢,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我游泳,跑步,运动时,也都在思考方向,各种各样的方向,包括笔上的,纸张以外的,跑能思而写。


2014/08/01

文雀

本身喜欢杜琪峰的电影,但要怎么去介绍他的特色呢?每当问起,我总会介绍一部电影《文雀》,这里面,我觉得全是杜的感情,包括他对影视的热情、对故事的享受,及对城市的爱情。

杜琪峰是一个擅长拍江湖电影,或说是警匪电影的导演,文片相对这些他所擅长的,则是一部小品,轻松调调的小电影,曾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第45届金马奖最佳摄影。

他的个人风格,全都可在这部文片里看得到;看了文片,就等于看了杜琪峰。

“文雀”一词,乃职业扒手,电影由任达华、林家栋、林雪、罗永昌、林熙蕾和卢海鹏主演,这些演员当中,也是杜琪峰电影里最常见到的,尤其是任达华、林家栋和林雪。


林家栋:就是仆街冚家惨咯

话说杜琪峰的作品当中我也不是每一部都喜欢,至少不喜欢他拍的“非警匪、江湖片”,但耳熟能详的如《黑社会》、《古惑仔》、《PTU》、《大事件》、《复仇》、《枪火》、《门徒》、到最近的《夺命金》和最新的《毒战》,这些电影中,你可以略知“杜氏风格”的电影感觉。

我说说本身的感受,首先他的电影:
1)对白极少
2)剧情总是一线推演不会跳脱时间轴
3)擅长以生动的运镜带动故事
4)刻意做作到来不刻意做作

第4点是如何说明呢,举例《复仇》和文片这两部电影里的共同点:一班人马,简单的4、5人,都是感情要好的朋友,里面没有主配角,大家都是主角,所以齐主演整部电影。

也许你会发现,电影里的这些演员,耍帅、邋遢、正义、不屑,各有个性,这就是杜琪峰风格里最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故事角色安排。

我也并不打从一开始就知道杜琪峰,大概是2009年才从朋友处知道文雀这部电影,看了第一次就非常喜欢这种感觉,接着看《复仇》更是觉得妙,而我也重看了小时候看过的《PTU》,那部电影更绝,更好看。

每一部,都有杜琪峰的强烈风格在内。至于PTU电影,是杜琪峰在灯光设计上做得非常好,也使用灯光来勾勒故事各角色立场和背景。

至于文雀这部电影,也是念学院时老师重点介绍的电影,除了介绍过杜琪峰在拍片时擅长用灯光说故事,文雀里头最厉害的应该就是里面的一颗“长镜头”了。我也是透过课堂上老师拿文雀来讲解,而认识了电影术语“长镜头”。

话说当年毕业影展我极渴望写一部长镜头剧本来拍后参加影展,但终究没能实现,这部剧本后来成为小说,投稿刊登去了。我一直认为,电影中的长镜头,有一种微小说的味道。

何谓长镜头?

长镜头指的就是,以一个电影开拍后的镜头,不经剪接地把一个情节带出来,可能长达一分钟,或两分钟,很鲜明的一点就是,镜头在运镜时不曾中断拍摄,但由各角度延伸整个情节。

文雀里的长镜头非常精彩,杜琪峰用长镜头处理了四位扒手干案的过程,用这个方式来处理显示四个人天衣无缝的配合结合了高度默契再加团队合作精神,以毫不罗嗦的方式带出扒手行事谨慎且老练的手法,果然太精彩了。

文雀电影里,杜琪峰也喜欢用黑色,如有一幕扒手对决的情节,黑色的雨伞,黑色的街景,其中也有杜琪峰喜欢用的元素:雨天。雨点,能够点缀一个人的表情上微妙的变化,甚至连动作也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我注意到一个他常用的演员林雪,他总是担当里头任何一个近似于配角但又不失主角戏份的角色,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演出就是林雪参演的《PTU》。

杜琪峰的故事,小而精致,往往有小刀锯大树的感觉,一部小作品,可以带来震撼内容。这是他对故事的享受,和对拍摄的热爱。

那么如何解释他对城市的爱情呢?

这部2008年的文片,在香港中上环拍摄,杜琪峰其实是个很热爱自己居住的城市的人,他在电影里派上了自己收藏的底片相机。

于是,文片里有一幕是任达华带着相机,骑脚踏车穿梭在市区里,随街拍下香港人民一日生活的片段,他用的是黑白底片,那几张照片正如书本里的插图,无心插柳,柳成荫,杜琪峰就是这么一个极具个性的导演。




早餐:蒜香義大利麵

 總是喜歡在我的藍色Ikea沙發上拍食物的美照。 因為這裡的藍色,和這裡的白色窗簾,早上透射進來的陽光,構成漂亮的背景。  下次我應該要換別的地方來拍食物照。 目前儘管工作恢復到疫情前的忙碌,我也還是煮三餐,能在家煮就在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