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跟一个老人家讲话,并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在这个部落格里。
这名百多岁的老人,已经与世长辞。
林运福校长,2025年10月25日下午2时04分逝世,享寿107岁。
他静静躺在棺里,不知他是否知道,我又来探望他了?
他的儿子,林生智,在场接受媒体和小弟的访问。
(大山脚26日讯)峇冬丁宜华小首任掌校人林运福校长,昨日下午2时04分与世长辞,享年107岁,其一生无私奉献华教非常重视教育,不但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包校服,甚至还亲自上门劝告父母,让辍学孩子返校上课。
林运福的长子林生智(77岁)今日在丧府受访时说,父亲逝世前因感冒进出医院治疗6天,昨日在院内安详去世。
“父亲生前饮食没戒口,晚年依然每天吃两个鸡蛋,喜欢半生熟煮法;猪肉就喜欢吃肥的,鸡肉也爱吃鸡皮,他的思路很清晰,即使到最后几天也一样。”
他忆起父亲时说,父亲当年算相当严格,虽从不骂孩子,但只要他写了字条贴在孩子们的书桌上,大家就会害怕。
“还记得当时我们懒惰读书,他不骂不讲,却写了张字条’自暴自弃、无可救药’等8个字,贴在书桌那边,我们就反省了。”
他说,自己念小学时,每个星期六父亲都要求要默写,因此那时都要背文言文、三字经等。
“孩子们其实很感谢父母亲的教诲,因为我们即使后来升中学英校也继续学习中文,如今外面都能读能写。”
他说,父亲坚守华文教育,要求孩子们“不要忘本”,父亲对教育的精神也影响后代,孩子们将其精神贯彻在养育下一代,因此无论子孙都成人成才,是各领域的专才。
他说,母亲早年也在杏坛教数学,小时也是严母形象,孩子有做不对,都是先口头警告才是鞭打,母亲当时颇有远见,会投资买小园丘及割胶,确保孩子们教育经费上无忧。
“母亲劝说,将来做生意要跨出国外做中港台生意,一定要学好华文。”
2018年日新百年校庆时,与日新同龄的林运福,曾以100岁高龄回母校见证日新百年辉煌,并受邀为日新校史走廊主持开幕。
林运福于1919年1月29日,出生在马章武莫武吉茶,家中排行最小,上有7名兄姐。其母亲早逝,由父亲一手抚养长大。
自幼勤奋好学的他,曾就读启新小学、日新小学及圣玛利亚小学,后赴槟城钟灵中学深造。因家境清寒,中学毕业后投身教育界,展开30多年的杏坛生涯。
林运福于1938年起在浮罗山背圣心小学、崇德学校执教,后转至峇冬丁宜圣玛利亚学校执教,并在该校担任校长,后来该校迁入新村改名峇冬丁宜华小,林运福遂任校长,期间深受学生敬重。
二战期间因日军南侵,他被迫停教,战后重返日新学校执教,并与同为教师的妻子邹秀坚共度艰辛岁月。
1979年退休后,林运福仍热心华教,曾出任峇冬丁宜华小董事长及日新独中董事。
林生智说,父亲当年秉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精神,尽管当年薪水不高,但都会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买书、校服等。
“甚至还曾前往一学生住家,劝说父母让孩子恢复上学,后来该名孩子长大了有所成就,父亲对教育、峇冬丁宜新村、天主教会的贡献有目共睹。”
林运福与已故妻子邹秀坚育有1男2女,分别是林生智、林慧淑、林慧宜,膝下内外曾孙共14名。
林运福也是天主教徒,长期服务教会的他曾获罗马天主教教廷颁发Benemerenti荣誉证书,表彰其奉献精神。
林运福于峇冬丁宜新村住家治丧,下周三(29日)早上9时30分举殡,10时30分至峇冬丁宜圣母圣名堂教堂举行殡葬弥撒,随后移柩至武拉必火化场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