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坑(Mahang),位於吉打州南部,與其南面的霹靂州Rantau Panjang,僅一條橋樑之隔,橋下便是長約90公里的吉輦河(Sungai Kerian)部分上游河段。
從檳州大山腳出發,長途跋涉近50公里,大概就是一個小時多一些的車程。
小藍先是穿越居林市區,經過高科技園(Kulim High-tech),沿著居林麻坑路(Jalan Kulim Mahang)一路直直駛到尾。
途中,會經過的地點包括雙溪谷(Sungai Kob)、加拉岸(Karangan)、河鮮所在地,之後一路直“鏟”過山路、坡路,經過一段柔妹說像紐西蘭的廣闊平原和遠山之路段,再來是看見左手邊有一間人力資源部長曾去過的高科技培训中心(Pusat Latihan Teknologi Tinggi, ADTEC),再行駛一陣子,警察局之前,就來到麻坑新中小學了。
麻坑這個小鄉村好像被時光遺留了在原點,幾乎沒有再多的發展進駐,它保留了幾十年下來的面貌,這裡你還可以找得到還有存在的,屋內水井及天窗結構。
對於這類型的小地方,我是樂此不疲去走一回的,總是喜歡去探索這些小小的市啊鎮啊鄉啊村啊,到底有什麼故事。
沒有故事,也是一個故事。
其實,這一回是我第二度到訪麻坑,主要還是因為工作關係,到此一遊。麻坑鎮上有一所唯一的華小,就是新中小學,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實自2012年、2013年曾經是全校皆巫裔生,之後的6年內都有2位華裔生進來就讀,一直到2019年他們畢業,2020年新學年,學校7位新生皆巫裔,全校26名學生都是巫裔生。
有教無類,是這小學校的宗旨,還有學生來源,已經是謝天謝地了。董事長陳振淼有一句話:“只要有學生,我們就辦學下去。”
新聞已在7日見報,網絡版點擊此處。
每次到訪微小,都讓我感觸良多,也看到許多外界總是看不到,也是忽略的一點,那就是學校面臨的現實情況,不能說是棘手,但比較像是必須接受的平平淡淡的事實,彷彿這不會掀起什麼大風浪,但反過來,各族的家長和地方上的長輩,會維持學校原本的特色。
這所微小,只有兩排的教室,一間食堂、守衛亭,空地一小塊等設施,還有一幅漂亮的壁畫。
學校設施,是應有盡有,農曆新年要到,他們也張掛燈籠、紅彩,讓學校充滿新年氣息。
這裡的老師,有的來自雙溪大年,他們就來回學校和家裡,路程至少60公里。想了一下,如何能熬過每天奔波60公里路程的?其實,一路上來,這條路沒什麼車子,少見羅厘,摩哆居多,也許因為這樣,車子比較可以開得很快。
沒有什麼大型羅厘進出,或許也意味著這一帶沒什麼好發展。
這小鄉村的經濟以務農為主,有許多橡膠園,學生多數都來自本地的巫裔小家庭,他們之中有的被家人分送到附近的國小,有的則到這裡來求學,一位家長說,他送孩子進來,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學習華文,另外就是,他認為,華校的數學很好,希望孩子掌握數學。
這所學校的六年級只有一人,今年尾就只是一人的畢業典禮,而上圖就是六年級的課室。
陽光從門口灑進來,風扇底下涼風習習,老師和六年級唯一的學生,是在這裡以一對一的方式互動授課。那位學生或許會和老師培養很深厚的感情,如果她他日成功,不知會否記憶起有這麼一位老師,曾如此細心教導她呢?
抵達學校時,他倆正好在上課,那位年輕的老師,很認真的在教導學生,感覺上是名敬業的老師。事後離開學校,在回途上,我想起這位老師和那位學生——如果有時間,倒是想慢慢了解這唯一六年級生的想法,及了解那位老師的感受。
或許下一趟,我該一個人,自己來一趟。
多用途的空間,其實是食堂,學生在這裡用餐,上面有類似舞台的設計,問了問,原來也是當作“禮堂”用,全校26人,就是一個普通學校的班上人數,260人有260人的方式,26人,也有26人的方法教學,各有各好,就像一些家長說的,學校更專注於教學。
走在校園,鳥語花香包圍,我去過一間微小更漂亮的,是打活公民華小,該校今年也迎來10位新生,但只有1華裔生。
這所學校的所在位置是一座山坡上,從這裡可以眺望到附近環山圍繞的山區。空氣新鮮,也比較涼快,今天是大晴朗,皮膚卻不感覺到太熱,天很藍很藍。
麻坑新中小學董事長陳振淼,在他的店前,讓我拍了一張照片。
這牌匾,應該比我年紀還大,名為“三成”,馬來名“Sam Seng”,是不是很特別?
這條小村子,只有一條路,兩排店屋,大家日子過得很清閒,三大種族和睦共處,街道兩旁,有幾間咖啡店,其中一間巫裔經營的,賣印度煎餅,蠻好吃,很香脆,我們坐下來,在一張長桌上,與一位巫裔老者一起用餐。
他來自霹靂州,和他聊起附近的發展,他說,幾乎都不會有了,他平時就來吃個早餐再回去,說起我們來自大山腳,他想了一下,想不起一個地名,但卻說出柏達鎮,他說,那裡車和人都太多了,不斷發展。
確實,有發展是好事,沒有發展才真叫人感到悲涼,適度的發展和保留,是允許的。但馬來西亞都是兩極化的,不是發展到夠夠力,不然就是保留原貌保留到夠夠力。
麻坑新村羽球場,據說以前是一間電影院。
聽前輩說,麻坑以前是首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托錫礦業的福,一度有很多店鋪開設,當年有戲院,就是很了不起了,但後期錫礦業沒落了,這裡就開始進入時光停頓的冬眠時間,一直到現在。
戲院後來也改為羽球場了。
這條河就是吉輦河的上游,水流蠻快的。
董事長帶我們到他的家參觀,看看家裡的老水井。後來,才移步到附近的大伯公廟,這廟的理事會主席也是董事長擔任。他也是當地政黨麻坑支部的主席,他說,沒有人了,就只有他,這地方上的組織,幾乎都是他來擔任領導的職位。
記錄小藍到此一遊的證據,我在麻坑半日遊。
這種時光,感覺上是特別的,而且或許就這麼一次,我們同業共聚在一起,到遠地的此處工作。
柔妹在廟前拜拜,由於神廟裡沒有油燈點燃,本來要上香的同業,最後放棄,改為雙手合十膜拜和下跪即足。
我們在廟外和廟內,這只小黑貓就跟著。
這間廟,名為“吉南麻坑清水伯公廟”,還是當年1979年6月14日,由馬來西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曾永森,到來親自主持開幕的呢。
38 年没再踏入麻坑这小鎮,不知38 年后的今日,麻坑有什么变化,希望有一天能够的再次來到麻坑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