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舊事物(1):底片

今天上班,下午2時臨時巡視,出門到伯公埕旁盂蘭廣場吃經濟飯,一行人碰到開了30多年的總統相機店老闆走路過來打包食物,暢談菲林底片時代,大山腳火車頭街頂峰時期有8間沖洗相片店,如今剩他一間還在經營,轉型轉得過來,就是贏家。

我問他,暗房還在嗎?他說拆除了,現在應該大部分相片店都已經拆除這個設施。(當然如果你知道哪裡還有得洗照片,不妨告訴我)。但,其實暗房也不用怎樣特別設計,就只需要一個見不得光的密室即可,比如你家的廁所,有水源的地方。

大學的暗房,昏暗紅光,好像潛艇指揮室,我懷念那個時光,和同學一整個炎熱下午躲在冷冷黑暗的暗房裡做那些照片。




聽著他們聊著舊時沖片軼事,沖片高峰時期大家如何排隊等,警察、媒體送底片來洗,進口中國的便宜底片應市等等,暗房進進出出,沖片罐搖搖。

說著,聽著,有些心不在焉,為什麼呢?因為我想起了一位大學老師曾士傑,在義守大學唸書時,他教學生沖片,雖然我不是生長在那個底片年代,但大學時期,卻坐了一趟時光機,回到從前。

我和同學因興趣使然,拿了這麼一堂額外分數的課,叫做“暗房技術”。

慶幸拿了它,才有機會在老師魔鬼式訓練下,使用底片相機拍照,不斷用底片拍,也不斷來回預約租用學校的暗房,洗照片、檢查照片,還有一個管器材的大哥我們都叫他麥哥。

這真是一個特別的經驗,人生中很難得的大學生涯。

大學畢業了,我在宿舍打包行李準備回馬,很多講義,由於行李超重都沒帶回,但唯一塞進行李的,就是這一份暗房技術的講義,裡頭有教沖洗照片的過程,還有一堆用過的底片卷及盒子。

這份講義也被我不小心翻倒的醬油給淋濕,拿去太陽底下曬乾它,皺巴巴又褐色一整片的,如今珍藏起來,它看來就好像埃及出土的紙。進過暗房,接觸到沖片罐、藥水、相紙,是何等幸運。

俗稱8妹的俄羅斯相機,那時買,才1000台幣,也就是馬幣約100令吉。

所以,我每次總是覺得,大學教授給我最有用的兩個技能,一個是這,另一個是游泳。

拍照,讓我儘可能收藏、探索,擁有那些我所不能擁有的事物,在知足之下躍入冰冷水底,胚胎細胞世界有如冰河時期重返,血液暖流觸發生命,赫然發現我是兩棲動物。


上了暗房技術後,也因此對拍照有興趣,網購了一台8M底片相機,盒子還是俄文的呢,而且還有製造日期。

家裡還有留著一些沖出來的底片和自己在大學沖洗而成的相片,那位老師說,雖然暗房技術以後可能不太會用到,不過,你會因為進過它而留下特別的回憶。

總是喜歡聽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他以前拍照時用底片,如何沖洗,以及分享他有一次如何不小心留過期了的菲林,但因為沒有看好日期就放進相機拍,結果拍出曝光、色澤特殊的照片,令人意外的結果。

對了,這位老師是美國留學畢業的。分享一下我存有的菲林和照片。






內容農場太多了,令我不得不在照片上打水印,免得被偷圖。


我還記得,小學時,參加過的天文學會,老師曾教我們,在觀察日全食的時候,用一張沒有用過的菲林,可以觀測日全食而不刺眼,這個可以用來觀測的地方就是上面這照片裡的菲林尾端,一處沒有用過的全黑菲林,不過呢這張已經有些許曝光了。總之,就是一個廉價的太陽眼鏡。

我後來發覺,其實,只要太陽還有在的一天,哪怕是300年、1000年以後,後人還是可以讀得到這幀菲林到底在說些什麼故事,當然前提是菲林完好保存,也經得起千年時間。

再來給大家詳細解說下面這張照片:


以上是我在大學時,使用大學的Nikon菲林相機拍攝後,自己在暗房裡沖洗出來的照片,其中左上角是朋友在大學時購買的一台菲林水底相機,我用它來拍攝了我們那房間的4位室友,我們那時學游泳,這是在義守大學游泳池水底下所拍,是美好的回憶。

右邊那張是我們的宿舍(A219)一隅,這張桌子和椅子是我的,我的桌位東西就是這麼少,上方有一個冷氣,每次打game時都直接吹向我隔壁的室友,冷到他不能“發揮”。

櫥櫃那邊放著的是那時候在“楠梓”買回來的傻瓜冰茶,喝完後,大大的塑料杯,用來做其他用途,盛裝洗桌子的清潔劑等。

再來的下面這幾張,是我的個人照,都是叫朋友幫我拍,這包括我坐在自己的宿舍床上拍照,畢業那天我在校園拍了一張,然後我們畢業回國前幾天,在學校大草場跑步的時候,朋友幫我拍攝留念的照片。

左側那張顏色明顯不同的照片,是我老爸的照片,他某次說我的這些個人照像他小時候,於是就把照片留給我收藏。

我的照片,還有一小疊,得空才慢慢拍了放上來分享。

插播一下今天的工作,頂著大太陽,還好穿了件長袖衣,在日前失火的大山腳伯公埕玄天廟場地作業,隨拍。





這廟究竟發生了何事?點擊新聞了解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早餐:蒜香義大利麵

 總是喜歡在我的藍色Ikea沙發上拍食物的美照。 因為這裡的藍色,和這裡的白色窗簾,早上透射進來的陽光,構成漂亮的背景。  下次我應該要換別的地方來拍食物照。 目前儘管工作恢復到疫情前的忙碌,我也還是煮三餐,能在家煮就在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