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魚池菜園,大山腳鬧市中的綠茵

魚池菜園的地方特色:每戶農人的木屋前,有片綠油油的菜園。

 你可知道,大山腳還存在這麼一個,傳統的菜園嗎?

近年來,大山腳已經高度化發展,只差沒有地鐵,一些道路依然有瓶頸問題沒有解決,導致容易塞車,政府當作市民習以為常,是的,繁忙。車水馬龍的大山腳市區,並沒有因為外勞大舉入住而變得太糟,雖然走在街上,假期時是大量外勞佔據街頭,但這裡的華裔居民還是沒有搬離,做布匹的、裁縫的、賣神料的、賣吃喝的、賣棺材的,依舊在老街上。但距離那條老街一段步行可到的地點,魚池區,這裡的菜園,可以說是城市裡的一小塊綠地。

它已經有超過100年歷史,這裡的菜農都傳了很多代。


很多人大概都以為,菜園的樣貌,應該就是金馬倫的樣子,茶園、一整排的蔬菜,井井有條,但其實從這個魚池菜園,批發出去個大山腳各個巴剎的蔬菜,也不少,看這裡就知道它足以供應許多菜商賣菜。

行動管制令的實施,導致一些煮炒的小販乾脆休息,巴剎的一些菜販也因為這樣賣得少,有些索性休息,據向菜農陳和成了解,大概10名菜販,這段期間只有2名做生意,所以菜農的蔬菜就銷得很慢,很難銷出去,那麼就減少種菜,有的菜農也休息不種菜。

我來就是為了解他們銷售緩慢的情況,是否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是否會影響供應?新聞在


我是和My Girl一起來的。

所以,這是一個難得相見的機會,哈哈!讓我們有較長的時間能“共處”,一起工作。因為MCO,我們已不能出來有近一個月。另外,難得的是,我們有機會走進菜園。


這座菜農有不少故事,其中多數就是從中國跟著祖輩一起下來,落腳此處,然後務農起來,生活至今,好幾代都在種菜的都有不少。

菜農孔光良,從10歲開始就跟隨父母一起種菜,直到今天,他依然在這塊半英畝的菜園埋頭苦幹,頂著大太陽,現年76歲的他,看起來不像七旬,反而整個人很有幹勁。


可以想像,他在這個小園地,幾乎每一天都在工作,鬆土、種菜、打理、收割,年復一年,日子是這樣簡單的過,但彷彿過得與世隔絕,他對外界的事情都不太清楚,濃郁的潮州口音,旁人必須加以細聽才懂他在說什麼事情。

他說,只要每天都在栽種,蔬菜一般到了30天左右,就會陸續有收成。所以不怕種沒有。他也主動談起,本身的孩子並沒沒有意思要接,很多菜農的也一樣,孩子沒有接,之後就不了了之了。他的菜園,每一行都在種不同的蔬菜,這些蔬菜都生得肥美。


偶爾他還會開玩笑,談到一些他的生活的事,他說既然要拿貨的人減少了,他也就種少一些,不種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他也習慣了種菜當作運動,不種菜可能就要“回去了”。

老人家說到這個,這個的意思你懂的。


同業跟隨在旁,問他口罩夠用嗎,不夠用的話我們就給他一些,他說夠用。

“我很少出去的啦,夠用。”

我提醒他,出去巴剎接觸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現在非常時期。


話匣子打開後,聽得懂華語的他,會開始慢慢跟我分享,當我問他這個菜那個菜怎樣種,他就會透露耕種的方法,然後不可以怎樣,澆水要怎麼澆,該如何施肥等。


魚池一帶的菜園,不知道真正有多少座,不過這樣走一趟來看,這裡的園地挺大,據了解,他們有的是好幾個兄弟一起,有的是彼此分到一些地段,務農至今。

要找種菜的人家,必須到魚池的菜園。

最“Laku ”(受歡迎)的菜,就是菜心、生菜、莧菜,他還栽種番薯葉、九層塔、辣椒、空心菜,這些蔬菜,就是巴剎常見,我們常買的菜。


我問起他,下大雨時會不會淹水,他在屋子旁邊比了比一個高度給我看,是會淹到他的小腿處。

“最嚴重的那一次水災,菜也死到完。”

這天早上,我們向他買一大把的番薯葉,一開始孔先生不要收錢,我們堅持說要,他這才隨便開一個價,在我們想來是便宜了的價,就這樣那一大把番薯葉,我們分成6小包,各自帶回家去。

拿到回家,我老媽說,它的葉超大,莖有一尺長,開心到不得了,迫不及待處理了,收拾它的莖,放在水桶裡等著種。

老媽總是很好奇,為什麼我每次都拿一大堆蔬菜瓜果回來,前幾天才拿回一個別人送的柚子。


離開菜園時,經過一座據說製造棺材的工廠,但發現裡頭空無一人,工廠搬空,似乎也是難敵時代淘汰。現在什麼都機械化了,人手製作的,很快就被機器取代。


MCO期間,我們還是要上班的,但是有嚴格管控上班的人數和時間,當一個辦事處兩人工作時,一人在公司,另一人就得在家做,減少同時感染的風險。

這天我是一個人工作,放工回家時,天空暗了一大片,暴雨馬上就要來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早餐:蒜香義大利麵

 總是喜歡在我的藍色Ikea沙發上拍食物的美照。 因為這裡的藍色,和這裡的白色窗簾,早上透射進來的陽光,構成漂亮的背景。  下次我應該要換別的地方來拍食物照。 目前儘管工作恢復到疫情前的忙碌,我也還是煮三餐,能在家煮就在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