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hunter每一集片頭,是一部古老的錄音機。 |
取自網絡 |
看到“採訪”兩個字,職業病使然,讓我點來看了,哈。
這劇,改編自同名非虛構作品《讀心神探:FBI心理側寫術》,基本上,1977年當時開始將犯罪行為和心理學結合做一個思考。
Mindhunter,中文翻譯普遍是“破案神探”,但這名字有點太過over,心靈獵人還好,但我寧願叫它,就Mindhunter就好了,概括一切所知和未知。主角是把心思像一把刀磨得夠利,才能與犯罪者的心一樣細膩。
劇照(取自網絡) |
兩名探員,在美國各地警局給予課程,講解行為科學的破案技巧,也訪問各地監獄服刑的連環殺人案兇手,並從而了解他們的心理情況和動機,隨後用在他們偶然在不同警局裡碰到當地警員調查沒有下文的兇案,一般上在某個警局講座後,總會有一兩個警員、警長,過後私下找他們談論一些當地發生的案件,“能讓他和我們交談嗎?”就這樣開始了案件的調查,一直到最後鎖定。
他們並沒有很大膽的假設,只是藉由合理的懷疑,慢慢順藤摸瓜。
很多時候,現場的調查,是收集證據,鑑定,主角霍頓某次對警員說,現場、圖表、照片,這些都不是要留意的地方,他指著白板上的女生照片說,你們要留意的是她,她為什麼引起兇手的興趣?
取自網絡 |
查案的手法不誇張,沒有你想像中的那些,反而一切回到最原始、最真誠,也最有效的做法:交談。
他們查案的方式,是不斷通過反复推敲、自我詢問,一個又一個問題,進而縮小尋找兇手的範圍。
這種flashback,叫做電視效果。現實中,你不會有任何flashback,讓你“看到”事實,有也是自己的想像。因此這部電視劇很寫實,很現實的呈現了,一名調查員在參與調查的過程中,與真相最靠近的距離,是到底有多近,有多遠。
它不會讓你看到真相本身,不過,你會看到真相留下的痕跡。
最喜歡這一幕,他說,你們要查的是她(受害者)。 |
慢節奏,反而整個詭異的氛圍建立起來。
如果你是喜歡看劇情快節奏的電視劇或電影,那麼,Mindhunter對你來說,就會有點悶。
說起來,從我看到了第一季的第六集,都還沒有看到血液四濺的現場,兇手殺人的時候場面,可見它並不怎麼有那種“驚悚犯罪片本來該有”的畫面。
我認為這是一種精心佈置的結果。
你是想像一下,自己是一名探員,你在調查一宗案件時,難道你張開眼睛就會看見兇手和案發過程了嗎?
不會,對吧?
探員也和普通人一樣,只不過他們需要問更多角度的問題,以及推敲更多不同的情境設定。
所以,當你在看這部劇,你是一個視角,彷彿與他們是一起的。
他們沒有看到案件如何真實的發生了,但是藉由一些技巧,讓犯人說出了那個真相,錄音機成了事實的記錄工具。
70年代嘛,所以一切都是很oldschool的。
取自網絡 |
谷歌一下,你就會發現,它出來的照片,幾乎都是我這篇部落格裡張貼的劇照、劇情片段那樣。
與我過去看CSI查案電視劇大大不同,查案並不是一下子就找到誰是兇手,不是一兩集就解決一個案件,也沒有什麼高科技,從一些現場的蛛絲馬跡找到直接證明的證據。
他們面對的,也不是什麼大惡棍,就是一些小鎮上的,一些普通百姓,不知怎的,他們突然就變成了兇手,而這背後的原因,在FBI原本的調查工作上(那年代)是不去調查的,但犯罪學和心理學的結合方式,在那個時候被運用,藉由這兩個探員和一名心理學博士,因此開始引起了美國國會及各界的關注。
取自網絡 |
劇裡的探員,經常帶著大型的錄音機,小簿子,一支筆,採訪他們的對象。
也許這和我的職業有很大的共同點,我喜歡與人交談,通過交談掌握較多的信息,說不定,也許這部劇的心得,我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上?
多數時候,劇情裡面,所謂的現場,就是這些一張張的檔案照,而不是當下發生的命案現場,但他們主要的對象是幹案者本身。
這些檔案照,不過是讓人了解,他所做過的事情,至於為何出現這樣的行為,以及他當時候在想什麼,什麼誘發、促使他這麼做,需要更多剖析去分析和理解。
其實,不管你是從事什麼行業,銷售也好,新聞從業員、保險也罷,只要你必須和人交談,這部劇多少都有幫助。
不論什麼時代,人始終和人交談,是最有效的information gathering methods,機器人、電腦、手機、AI是辦不到的。除了語言,你在他們面前,要注意的東西可多的是。
探員的交談,不論是兩名探員討論、推敲,與警員、犯人、倖存者交談,每一個交談的過程,都相當吸引我,有時同一個交談的過程,我會看兩、三遍,想要順著他們的思路想想。
這劇是由David Fincher執導,the social network、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都是他所執導的電影,而他在每個場景的燈光運用都很有特色,也可以在這部劇裡看得出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