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逃避,不是面对,就是逃避。我依然记得,当只有小猫三两只都选读我所选读的冷门科系,而班上一窝蜂跑去另一个突然崛起的科系,热议谁当导演谁要做摄助谁要灯光谁要当电台DJ云云......
老实说,我那时在班上已预知趋势:那就是没有人最后成功当上。结果纷纷毕业后从事的行业,都是我读出来后的那份职业,而非本科系职业。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有一个对整个周遭环境的盲点大家没看见。多少电台?多少电视台?多少间多媒体学院?大学院校?我没看过一直在换dj的电台,更没看过一直在换主播的电台。
明星梦。那时,我仍记得一句出自我念学院时的院长口中:要做明星,请来韩新。这是自取其辱的名言。多年后,明星没当成,满头星星不知长大要干什么的人一大堆。
幸好,从来发明星梦的都是那一群人,没人跟我争吃现实饭。
我曾经问过,为什么不选读我那样的科系,或以后从事我这样的工作。这批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同学,答案先是斩钉截铁断言:我以后绝不会做这份工。为什么这么说呢?“不适合”怎样的不适合?“因为我不太喜欢”不喜欢它的什么?
再问下去,对方会哭给你看。
从绝不会,到不适合,再到不太喜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锐利一问:你尝试过了吗?实习过了吗?所有人的答案一致:没有。既然打从一开始没有接触碰过,那么便意识上极反感地拒绝,不适合和不太喜欢加在一起,理由反而不是变得强而有力,而是太太太牵强。
社会以后面对新一代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群新人类。没有理由就是理由。
没有面对过,也不愿去面对,于是选择逃避,像水会避开一切阻碍它流动的障碍那样,随波逐流,水最终流入大海,于是到时再也没有一块能够阻得住它的石块。
于是,他们的性格就是这样了,无可改变。
这一点心态,在我到了台湾念大学时,非常普遍出现在台湾学生身上。质化传播科目教授告诉我们,台湾的下一代开始烂掉了。
那么马来西亚,什么时候开始烂呢?
我庆幸,被人问起时,对外还可以说,我曾赴台念xx大学,至少不是令人摇头的明星学院。
并非喝过台湾水,表示可以与众不同,但如果对待人生态度只是一味肤浅的不适合、不太喜欢,那建议多喝一些。
但有一些,喝回来了没有改变,不是变得更强了,而是变得更牵强了。其人生,旁人也只能很牵强的告诉他们说:很强。
并非喝过台湾水,表示可以与众不同,但如果对待人生态度只是一味肤浅的不适合、不太喜欢,那建议多喝一些。
但有一些,喝回来了没有改变,不是变得更强了,而是变得更牵强了。其人生,旁人也只能很牵强的告诉他们说:很强。
借来share。广告界的后辈需要看。
回复删除行。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