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正在縮小。
一直小到,直到可以像小螞蟻那樣,互碰觸角,訊息就能流傳彼此間。
資料的演化,是從有形到無形。“資料”一詞在很久以前,是一種可碰觸,可接收及輸送,可在手和手之間互相傳遞的物件,它們是一疊疊的文件夾,它們是一張張重複又重複的繁文縟節紙張,它們是井然有序排列在櫃子裡的硬紙皮文件夾。
電腦的問世,很多資料開始可以編寫成號碼代入電腦系統裡川流,使它為電腦系統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源不絕地為更多科技設備注入生命源。沒有資料的硬碟,彷彿沒有了心跳。
所以當我們遺失手提電腦、手機、硬碟,我們最痛心疾首的並不是這些設備,而是它們貯存成千上百個的資料。
我曾經在念學院的時候,手誤把硬碟裡某個文件裡的上百則零零碎碎的文稿,不小心被取代,資料便找不回了。
只好憑記憶,再一點點拼湊回來,但大部分是永遠也不會有了,因為那些都是久遠到我還是中學時寫的文稿,這些文稿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見證我在那個年齡,對於寫作或是身邊事件的記述,這些資料不可丟掉,以後它將成為很有價值的參考。
終將失去的終將逝去。
回顧一下貯存資料的工具,它們是:唱片、Tape、卡帶、光碟、diskette、貯存卡、隨身碟、雲端......
小時候,上電腦節,印像中的硬碟是一片大塊黑色的片狀物體,插入電腦,可以顯示裡面的資料,隨後轉換成較小的,但也還是一個片狀物,但這次diskette容量比之前那個更大了,中間有一個圓圈,可以轉動的。
我一時手癢,隨手亂碰,結果壞了一個。買多一個,實在好貴,容量卻很小而已,那時連1GB都不到。隨身碟,隨後取代了diskettee,成為主流,直到今天它依然保持著資料貯存軟件科技地位上,有著發展的地位,但它並非不可挑戰。
隨後出現了雲端的網上貯存網頁,就是把資料,丟到internet上面,讓internet幫我們收存。
我們無論身在何處,何時,何地,只要連線上網,就可以獲取貯存在雲端網站的資料,於是:
- 隨身碟讓我們帶著到處走,可是沒有電腦,它形同廢物。
- 雲端系統依舊讓我們到處走,但只要可以上網,它就活化了。
上面兩個方式,中間仍有一個條件必須存在,資料才可以互相流通,如網站,如電腦。
其實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是我們的大腦訊號,我們生活周遭有很多聰明的小事物,根本不用研發資料傳輸或靠任何硬碟,就可以互通訊息和資料。如螞蟻、蜜蜂等。腦電波,能不能從一個頭腦,到另一個頭腦裡,達到傳輸的目的?這就要靠科學家發揮無限的想像力了。
當資料來到越來越小的收存物體——Pendrive,或雲端,會不會不久的將來,有比它們更便利的收存系統?暫不知道。
雲端,可以被視作隱形資料夾,以前,隱形是一種很厲害的科技,可是在今天我們已經無感於它了,因為網絡對這些資料賦予隱形的特徵。
資料、訊息、資訊漂浮於空中。可以知道的是,目前流行的雲端系統,大大改善了資料會遺失的問題,基本上如果沒有動它,幾年後它依然靜靜躺在空氣中,只是,貯存它們的系統中央伺服器,必然也會知道我們收了什麼秘密在裡面。
退一步想,我們應該把隱私的東西,繼續存放在以下小小的隨身碟裡,或手寫方式記錄在簿,我們回到根本,才能夠確保隱私不會被洩露出去,我們並不知道,一旦負責處理雲端的管理層達到某個規模後,會不會進一步以售賣資料獲利。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這已經不是很異常的事,包括面子書、谷歌,只要你登入的資料越多,它們掌握越多的資料和用戶個性化的資訊,隨後就可產生出無數的消費者市場調查報告。
這些報告正是許許多多商品公司所渴望得到的,因為一間類似的公司,都需要有一份可根據的資料,以對消費群進行宣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